节点文献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语文教师,每天都与“语文”亲密接触,语文也因此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让我把语文生活比喻成一支乐曲,那么构成这支乐曲的则是三部分曲。语文教学是这支曲子的华彩开头,写作是这支乐曲的不绝余音,而阅读生活则是这支曲子的精神延续。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使他们受用终生。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阅读也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大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想这里所说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摸索、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小策略: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小学生阅读欲望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读物本身。读物中生动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悲欢离合的情感、惊心动魄的场景……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其兴趣才有持久性。如何让学生走近读物、走进读物,实现学生与读物之间的“零距离”。我认为最基本的策略是“诱”。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其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从图文入手,有时干脆就从图画书入手,我们可备几本图文结合的连环画或生动有趣的漫画等,很自然地、随意地让学生发现这些图书,有时可“吝惜”地借给他们阅读,使他们感到读物亲切而自然,读物的来之不易,使之产生珍惜阅读的机会,这时再适度推荐几本这样的读物。有时利用学生非常关心课文中人物、事件发展的心理,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借机推荐几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学习了《司马光》之后,再讲讲有关司马光临危不惧、多谋善断的故事,然后推荐阅读《司马光的故事》。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后,再讲述几篇类似的童话故事,然后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让学生阅读等。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爱听故事是他们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从学习的课文入手,由听故事向看故事书转变,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从课文的作者、从课文中的人物、从课文的相关内容引发出去。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再讲述一二个类似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读《三国演义》,逐渐引导他们走进书的海洋,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达到有意中无意,无意中有意的境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呼焕——“我要读书、我要读课外书”。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置身于茫茫课外读海中,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1.组建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不足,我动员我班学生每人带一本图书暂时放在班里图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课间课余随时借阅,十分方便。
2. 提供必要阅读条件。
植物离开了生存的土壤,怎能生存?学生阅读脱离了阅读条件,怎能阅读?阅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充裕的时间、幽雅而又安静的环境、爱不释手的读物都是阅读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从时间、空间、读物、环境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在时间上,要尽可能多留一点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能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全被你所布置的作业挤满了,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空间上,除了图书角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也要向学生开放,敞开这两室的大门,不要为了避免损坏、损失图书而紧锁着。孔乙已说“窃书不是贼”,小学生“窃书”是好事,说明他开始喜欢书了。在读物上可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要让有限的读物在班级里、活起来,读物变旧了说明流通率高了、利用率高了。
3.提供展示阅读成果平台。
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成功而产生心理的一种满足感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沾沾自喜、喜形于色是成功之后的表现,这满足感、成就感又是以后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动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有满足感、成就感的产生。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名言警句优美语句的摘录本、自办的一张小报如能在教室的墙壁上、学校的扳报上得到展示,小学生就有成功的快乐。所以我尽可能多地提供这样的墙壁、这样的扳报,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四、坚持阅读,注重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阅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古文,从烟雨江南的三月走出,化做桃花流水,蓑衣小船。从雄旷塞北的荒漠走来,化做边关冷月、金戈铁马。读李杜诗篇、读苏辛词藻,感觉精神的天空澄清如洗。洗净铅华,化做人生的精神营养。把经典阅读引进课堂,让教室充满书香。你便会惊喜的发现,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经常脱口而出一个绝妙好词。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用扬鞭自奋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用爱心将孩子们早日带入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去接受文明、智慧的洗礼,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去延续历史,让他们去创造世界,创造未来。
总之,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操、性格、学识,去影响、熏陶、启示孩子的心灵,在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方面用脑用心,方法得当,并持之以恒,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扬帆起程!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使他们受用终生。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阅读也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大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想这里所说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摸索、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小策略: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小学生阅读欲望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读物本身。读物中生动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悲欢离合的情感、惊心动魄的场景……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其兴趣才有持久性。如何让学生走近读物、走进读物,实现学生与读物之间的“零距离”。我认为最基本的策略是“诱”。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其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从图文入手,有时干脆就从图画书入手,我们可备几本图文结合的连环画或生动有趣的漫画等,很自然地、随意地让学生发现这些图书,有时可“吝惜”地借给他们阅读,使他们感到读物亲切而自然,读物的来之不易,使之产生珍惜阅读的机会,这时再适度推荐几本这样的读物。有时利用学生非常关心课文中人物、事件发展的心理,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借机推荐几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学习了《司马光》之后,再讲讲有关司马光临危不惧、多谋善断的故事,然后推荐阅读《司马光的故事》。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后,再讲述几篇类似的童话故事,然后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让学生阅读等。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爱听故事是他们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从学习的课文入手,由听故事向看故事书转变,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从课文的作者、从课文中的人物、从课文的相关内容引发出去。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再讲述一二个类似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读《三国演义》,逐渐引导他们走进书的海洋,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达到有意中无意,无意中有意的境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呼焕——“我要读书、我要读课外书”。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置身于茫茫课外读海中,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1.组建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不足,我动员我班学生每人带一本图书暂时放在班里图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课间课余随时借阅,十分方便。
2. 提供必要阅读条件。
植物离开了生存的土壤,怎能生存?学生阅读脱离了阅读条件,怎能阅读?阅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充裕的时间、幽雅而又安静的环境、爱不释手的读物都是阅读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从时间、空间、读物、环境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在时间上,要尽可能多留一点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能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全被你所布置的作业挤满了,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空间上,除了图书角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也要向学生开放,敞开这两室的大门,不要为了避免损坏、损失图书而紧锁着。孔乙已说“窃书不是贼”,小学生“窃书”是好事,说明他开始喜欢书了。在读物上可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要让有限的读物在班级里、活起来,读物变旧了说明流通率高了、利用率高了。
3.提供展示阅读成果平台。
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成功而产生心理的一种满足感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沾沾自喜、喜形于色是成功之后的表现,这满足感、成就感又是以后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动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有满足感、成就感的产生。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名言警句优美语句的摘录本、自办的一张小报如能在教室的墙壁上、学校的扳报上得到展示,小学生就有成功的快乐。所以我尽可能多地提供这样的墙壁、这样的扳报,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四、坚持阅读,注重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阅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古文,从烟雨江南的三月走出,化做桃花流水,蓑衣小船。从雄旷塞北的荒漠走来,化做边关冷月、金戈铁马。读李杜诗篇、读苏辛词藻,感觉精神的天空澄清如洗。洗净铅华,化做人生的精神营养。把经典阅读引进课堂,让教室充满书香。你便会惊喜的发现,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经常脱口而出一个绝妙好词。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用扬鞭自奋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用爱心将孩子们早日带入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去接受文明、智慧的洗礼,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去延续历史,让他们去创造世界,创造未来。
总之,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操、性格、学识,去影响、熏陶、启示孩子的心灵,在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方面用脑用心,方法得当,并持之以恒,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扬帆起程!
- 【发布时间】2023/5/29 18:36:16
- 【点击频次】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