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色彩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围绕“对小学生色彩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这一主题。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等这几方面进行论述。根据各年龄段学生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来激发学生儿童时期强烈的好奇心,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
关键词:色彩 感知能力 培养
各种各样的颜色,点缀着奇异的世界,彩色的美给人以强烈的感知美。小学生大多喜欢鲜艳靓丽的色彩,但各年级段对色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但不能区别色度,不能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进行一一对应;三四年级的学生能认识紫橙绿等间色,逐渐能区别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并偏爱某种颜色;五六年级的学生色彩辨别能力强,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画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进行调和,比较喜欢用对比较强的颜色。当然,小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根据以上特点,并结合自己近几年的美术教育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色彩审美感采取以下措施:
一. 通过大量的欣赏活动,扩大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色彩感观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题材的名人名作,包括艺术作品中的水墨画、水彩画、油画、雕塑、壁画、民间艺术、摄影多领域。水墨画强调笔墨的趣味、浓淡相携、色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韩美林的《熊猫图》、齐白石的《虾》、吴冠中的《建楼曲》等;油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作品为主,以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色彩表现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如凡高的《向日葵》、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毕加索的《照镜子的女人》等作品;壁画作品以敦煌莫高窟(275窟),永乐三清殿永乐宫壁画等,色彩灿烂而沉着协调,富装饰性;民间艺术中如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布老虎玩具、剪纸等低年级学生喜爱的为主。以上各类美术作品教师可让学生先纵向比较鉴别,再加以评点,引导学生懂得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色彩是相对的,只要搭配得当就能达到美的效果,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从而为自己创作作品,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为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二.通过走近大自然,贴近生活,寻找色彩、感受色彩,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审美能力是以感性能力为基础的。组织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当他们身地置异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奇花异草、夜晚的霓红灯下,家居布饰以及观察社会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服饰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创造优美的教育环境。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春天绿草红花、夏天碧海蓝天、秋天黄叶飘飘,冬天银装素裹的现实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各季节气候变化而产生的色彩倾向,利用色彩突出四季的特征,置身于现实美好是生活中,对学生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欣赏环境布饰中的美丽色彩,都能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
三.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因材施教,认识和了解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教师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趣味性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把学与玩结合起来,在玩中学习和认识色彩。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开展趣味教学活动。
(一)低年级学生趣味活动:如三年级下册《三个好伙伴》的教学活动就是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吹出美丽的色彩树。吹画活动要求学生先用装有颜色水的滴管在画纸上滴几点颜料,然后用吸管对着画纸上的颜料用嘴吹气,使颜料水在画纸上流散开来。教师鼓励学生在画纸不同位置上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在此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基本色,辨认多种色彩,培养学生的色彩感。
(二)中年级学生趣味活动:如四年级的《聚聚散散》,就是要求学生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色彩效果。学生先在笔头上或喷雾器中放一种颜料(掌握好水分),在白纸上进行甩和喷,用此方法再换其它颜料交替进行。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疏密,聚散的五彩效果。在活动中,教师要指引学生认识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实践能力。
(三)高年级学生趣味活动:电脑绘画在高年级美术课中的应用及其广泛。如在windows软件下的画面板上,应用工具栏中的填色工具进行对色彩的大胆组合和渲染;另外,拓印、扎染、蜡染都是高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趣味课,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用特殊的趣味手段表现色彩感受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情趣爱好。
四.结合色彩知识,通过色彩涂色和调色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发展学生审美表现能力
随着孩子对色彩的体验的加深,他们对颜色也会越来越敏感,在绘画中,也不在拘泥于颜色和物体对号的呆板关系,渐渐学会通过色调表现美好的情景与和谐的氛围。低年级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教师首先要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大胆的用色,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从而培养学生对应用颜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观察周围生活中颜色的变化,因地制宜的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天空究竟是什么颜色;树木都是绿色的吗 早晨的太阳和晚上的太阳是一样的红色吗?
中高年级学生喜欢鲜艳的色彩,但不注重色彩的协调统一性。因此,涂色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确立画面大色调,对主体形成色彩倾向,并教会学生简单的调色练习,知道基本的几种颜色相配合形成什么颜色,如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在用加白的方法进行色彩渐变。知道色彩的冷暖对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园景感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效果,引导学生用大面积的绿色(冷色调)烘托小面积的红色花朵(暖色调),然后逐渐过渡,让花的颜色更加鲜艳而协调。这样在绘画过程中,学生用对比协调的搭配方法涂色,使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鲜艳,美丽。也提高了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如同情感是生活的反映一样,色彩是眼睛对多彩世界的反映。色彩作为绘画中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色彩,在生活中的色彩中去感受美,逐步养成关注美的事物的好习惯。重视少年儿童时期的色彩感培养,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儿童的审美情趣,有利其在生活中融合贯通的应用,为今后艺术才能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色彩 感知能力 培养
各种各样的颜色,点缀着奇异的世界,彩色的美给人以强烈的感知美。小学生大多喜欢鲜艳靓丽的色彩,但各年级段对色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但不能区别色度,不能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进行一一对应;三四年级的学生能认识紫橙绿等间色,逐渐能区别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并偏爱某种颜色;五六年级的学生色彩辨别能力强,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画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进行调和,比较喜欢用对比较强的颜色。当然,小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根据以上特点,并结合自己近几年的美术教育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色彩审美感采取以下措施:
一. 通过大量的欣赏活动,扩大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色彩感观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题材的名人名作,包括艺术作品中的水墨画、水彩画、油画、雕塑、壁画、民间艺术、摄影多领域。水墨画强调笔墨的趣味、浓淡相携、色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韩美林的《熊猫图》、齐白石的《虾》、吴冠中的《建楼曲》等;油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作品为主,以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色彩表现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如凡高的《向日葵》、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毕加索的《照镜子的女人》等作品;壁画作品以敦煌莫高窟(275窟),永乐三清殿永乐宫壁画等,色彩灿烂而沉着协调,富装饰性;民间艺术中如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布老虎玩具、剪纸等低年级学生喜爱的为主。以上各类美术作品教师可让学生先纵向比较鉴别,再加以评点,引导学生懂得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色彩是相对的,只要搭配得当就能达到美的效果,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从而为自己创作作品,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为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二.通过走近大自然,贴近生活,寻找色彩、感受色彩,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审美能力是以感性能力为基础的。组织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当他们身地置异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奇花异草、夜晚的霓红灯下,家居布饰以及观察社会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服饰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创造优美的教育环境。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春天绿草红花、夏天碧海蓝天、秋天黄叶飘飘,冬天银装素裹的现实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各季节气候变化而产生的色彩倾向,利用色彩突出四季的特征,置身于现实美好是生活中,对学生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欣赏环境布饰中的美丽色彩,都能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
三.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因材施教,认识和了解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教师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趣味性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把学与玩结合起来,在玩中学习和认识色彩。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开展趣味教学活动。
(一)低年级学生趣味活动:如三年级下册《三个好伙伴》的教学活动就是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吹出美丽的色彩树。吹画活动要求学生先用装有颜色水的滴管在画纸上滴几点颜料,然后用吸管对着画纸上的颜料用嘴吹气,使颜料水在画纸上流散开来。教师鼓励学生在画纸不同位置上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在此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基本色,辨认多种色彩,培养学生的色彩感。
(二)中年级学生趣味活动:如四年级的《聚聚散散》,就是要求学生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色彩效果。学生先在笔头上或喷雾器中放一种颜料(掌握好水分),在白纸上进行甩和喷,用此方法再换其它颜料交替进行。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疏密,聚散的五彩效果。在活动中,教师要指引学生认识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实践能力。
(三)高年级学生趣味活动:电脑绘画在高年级美术课中的应用及其广泛。如在windows软件下的画面板上,应用工具栏中的填色工具进行对色彩的大胆组合和渲染;另外,拓印、扎染、蜡染都是高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趣味课,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用特殊的趣味手段表现色彩感受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情趣爱好。
四.结合色彩知识,通过色彩涂色和调色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发展学生审美表现能力
随着孩子对色彩的体验的加深,他们对颜色也会越来越敏感,在绘画中,也不在拘泥于颜色和物体对号的呆板关系,渐渐学会通过色调表现美好的情景与和谐的氛围。低年级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教师首先要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大胆的用色,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从而培养学生对应用颜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观察周围生活中颜色的变化,因地制宜的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天空究竟是什么颜色;树木都是绿色的吗 早晨的太阳和晚上的太阳是一样的红色吗?
中高年级学生喜欢鲜艳的色彩,但不注重色彩的协调统一性。因此,涂色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确立画面大色调,对主体形成色彩倾向,并教会学生简单的调色练习,知道基本的几种颜色相配合形成什么颜色,如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在用加白的方法进行色彩渐变。知道色彩的冷暖对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园景感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效果,引导学生用大面积的绿色(冷色调)烘托小面积的红色花朵(暖色调),然后逐渐过渡,让花的颜色更加鲜艳而协调。这样在绘画过程中,学生用对比协调的搭配方法涂色,使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鲜艳,美丽。也提高了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如同情感是生活的反映一样,色彩是眼睛对多彩世界的反映。色彩作为绘画中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色彩,在生活中的色彩中去感受美,逐步养成关注美的事物的好习惯。重视少年儿童时期的色彩感培养,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儿童的审美情趣,有利其在生活中融合贯通的应用,为今后艺术才能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3/5/29 18:35:34
- 【点击频次】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