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者】 邱兴隆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但目前语文教学中大家普遍感到作文难教,学生感到作文难写。有的语文老师甚至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这句话的背后反映的就是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厌倦,特别是对作文指导的困惑与无奈。而学生也常常感到作文时无话可说,他们戏称:“作文作文,实在不能;再写作文,我要杀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大因素是缺乏写作材料。没有素材的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解决学生“无材料可写”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
  一、阅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1、推荐名著阅读
  法国文艺评论家布封曾说:“伟大的作品是伟大灵魂的回音。”我们要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名著,用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尤其要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读书,了解作家生平、思想、作品以及相关评论,定期给学生举办中外名著欣赏讲座,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鉴赏水平。另外,每学期举行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拿着自己钟爱的书籍到讲台上向同学们推荐,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讲述对人生的启迪。
  2、推荐优秀报刊杂志
  要把学生喜欢阅读的《读者》、《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青年文摘》、《杂文选刊》、《读书》、《随笔》等优秀的报刊杂志引进课堂。这些杂志多取材于鲜活的现实生活,素来以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见长。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发散思维,采众家之言论为己用。
  如对待“宽容”的话题,学生一般只停留在“宽以待人”这个层面,而引导学生读《宽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尺》,会使他们对社会边缘群体、对独身女子生育问题、对个性张扬的青年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对“宽容”又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又使学生理解,宽容不只应局限在小我,更应该上升到大我,上升到宗教、民族、异见等高度,思想就更深邃,境界就更高远。
  二、生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根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的源头在哪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老师要拥有一双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生活资源的慧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借助生活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1、关注生活小事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能够以小见大、能触动内心的小事,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这些都将成为作文源源不断的素材。如:一位老人一连逛了好几家超市、大商场想买一块手帕却不得,只好扫兴而归,取代手帕的是各类卫生纸、纸巾等,于是感概道:现在正在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的手帕不能丢呀!要知道一个人一年用的卫生纸中的纸浆相当于砍伐掉两棵大树。由对一块小小的手帕的遐想引出重大的主题,这样作文的立意就深刻了。
  2、关注焦点问题
  不关注现实,不思考社会问题,思想就得不到磨砺,是写不好作文的。引导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时代感、思想性强的电视节目,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教学中要时常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到处是谴责批判那18个人的声音。教师就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果你是路过的第19个人,你会怎么办?结合身边事例,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学生立即写出文章来表达内心的反思与震撼。这样的文章情真意切,毫无做作之态。
  三、笔记积累是素材汇聚之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时间一长终会淡忘,成了过眼烟云。所以,让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或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进行储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好习惯。
  摘录课内外文笔精华,记录身边周围时事,讲述国内外新闻动态,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及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思想短评,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得到写作的锻炼;指导学生每周剪贴短小精悍、深蕴哲理的好文章,进而写点评,让学生深刻自己的思想,提高文章的品位。
  要求学生将要摘记的内容或整篇摘录、或摘要、或缩写,都能达到摘记的目的。同时要把摘抄的深蕴哲理与人生智慧的句子,熟读背诵,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现实生活或写作中加以运用。这是一种更重要的积累,因为篇章烂熟于心,就可得到美的熏陶,又可在作文需要时呼之即来,提高作文的品位。许多时候,我们行文还缺乏高瞻远瞩的透视能力,缺乏精湛绝伦的把控能力,此时适当地引经据典,用明言警句来武装自己,装点自己,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四、实践感悟是素材内化之法
  1、平常口头锻炼
  除了多看、勤听还要常说。可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讲出来,也可以背诵优美的语段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2、社会实践活动
  职专学生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常有游览参观活动等,这样让学生走出自己所囿的环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当然,光有生活没有感受同样写不好文章,要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调动自己的手、眼、耳、口、鼻、脑等各种器官,去扑捉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文章的核心在于情绪的感染,对生活和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事、物有所感触,文字内容才会鲜活而有生活气息。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存在于人们的英雄业绩和日常的高尚行为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帮助学生感知生活,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并对比、反思、质疑,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任何一部醒世之作的问世,无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极的参与。生活丰富了,认识水平提高了,作文时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了阅读的积累之根和生活的积累之源,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如此,写作才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教语文真好,教语文真幸福。因为,语文中有太多美好的境界,语文为我们搭好了一座通往美好世界的桥梁。语文可以引导我们走出庸俗,把平凡的生活点化成真善美的境界。能够教语文,那是多少辈子修来的福分,我们要珍惜啊!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让自己卑微的生命变得不再平凡,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远方的朋友甚至后人对话,个体的生命得以无限的放大,这就使我们人生有了新的意义,新的高度。如果要我把前面的诗句改写,那就是:作文作文,无所不能;写好作文,成就巨人!
  • 【发布时间】2023/3/28 16:31:29
  • 【点击频次】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