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兴趣培养,古文教学的金钥匙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有人说:中国文化的辉煌,辉煌在于古籍;中国语言的精妙,精妙在于古文。的确,2011年,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加大了初中古文精品的积累,令人感到欣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囿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的差距,让古文教学不尽如人意,让许多语文老师感到些许无奈。笔者认为,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必须从学习兴趣的引导入手。
关键词:视听想象 诵读引领 成语迁移 关注生活
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还能改变古文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被动局面。
一、视听盛宴,开启想象之门
初中学生对感性的东西注意力集中,吸收快,效果好。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之前充分准备,精心收集相关的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素材进行辅助教学,会收很好的效果。如讲《孙权劝学》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讲《愚公移山》时,用江涛的同名流行歌曲引入;讲《木兰诗》时,从豫剧《花木兰》精彩片断开始……既缓减了学生由陌生内容的带来的压力,又在视觉、听觉和情感上获得美的享受,还为新课的教学作了巧妙的铺垫。
二、诵读引领,贮备“反刍”能量
古人讲;“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文言文教学有其特殊性,从疏通文意到推究文理,再到体会意境,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求成,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本进行准确无误的译注。要强调多读,不求甚解,“读”只是诸多方法中的最基础最省力的方法。
一是听读感染。一开始可要采取配乐配视频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带着这一情绪把文本读通,读懂,读透。揣摩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类语言优美的写景散文,读来琅琅上口,读过几遍后思路就清晰了;又《口技》一类故事性强的文章,则通过范读,通过语言把一家四口由睡转醒,又入睡突醒救火的画面传递给学生,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是角色沉淀。以记叙为主的文言文中多出现人物对话,因而文章的主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提示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明确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不同性格去推敲对表现文章的主旨的作用。遇此类文章,要引导学生圈点人物对话,并进行分组分角色朗读。学生很快地根据对话的语境,人物身份以及故事情节,抓住对话中关键的语句,读出不同人物所表现的相应感情色彩。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如在讲授《孙权劝学》一文时,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人物,理清人物关系,分配角色,让学生反复揣摩孙权、吕蒙和鲁萧的对话,在读中明确三人性格的特征,理解了个性化语言运用,让跨越千年的人物呼之欲出。又如《曹刿论战》、《愚公移山》中人物的对白自如通过角色朗读,读出关键句子的感情,则文章中人物性格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沉淀下来,从而对分析整篇文章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三是熟读成诵。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求学生养成熟读成诵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贮备“反刍”能量,使之能较长时间乃至一生中能获得重现与再识的基础。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精典名篇,要鼓励学生烂熟于胸,并学会对名句的灵活运用,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已与出处大相径庭,要引导学生去辨析;对于《论语十则》、《孟子二章》、《马说》等文章篇幅较短,语意明了,有很强的韵律感的文章,采用此法,学生成诵,其理自明此外,还可设计古诗文朗诵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三、有心插柳,巧借成语迁移
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成语绝大多数是从历史事件中、古书成句中演变而来,它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联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常用成语,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起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妨从成语“三顾茅庐”讲起;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妨从成语“世外桃源”引入;讲司马光的《孙权劝学》,不妨让学生说说 “刮目相看”的由来……当学生陶醉在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中的时候,便自然进入了老师所预设的情景教学之中。迁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进而点拔这些成语的出处,明确成语的古今变化、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等等。又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成语迁移,让学生很快领会。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走送之”中的“ 走”字,可联系“走马观花”,“持汤沃灌”中“汤”字可联系“扬汤止沸”中的“沸”字,二者都是古今异义词;又如讲《口技》一文时,“虽人有百口,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一直是个难点,可引导学生联系“莫名其妙”中的“名”字。此外,讲到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时,不防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不胫而走、祸国殃民、不耻下问”等成语中的“胫”、“祸”、“殃”、“耻”,让学生领会,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关注生活,绽放恒久魅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作品肯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辩"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引经据典"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受到文学鉴赏方面的熏陶。如学了《夸父逐日》,让学生谈谈夸父的行为是否是自不量力;学了《愚公移山》,让学生说说“愚公”到底愚不愚;学了《马说》,让学生写写“假如我是一匹千里马”的作文话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点燃她们的心中的热情,重新审视古文的文化价值,这是对当前古文教学的最大的动力。近年来,于丹,在《百家讲坛》自信优雅、深入浅出地品《论语》、《庄子》,着实火了一把。易中天品《三国》品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他们的讲解,让学生在删繁就简中去触摸古文、接受古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生感叹古文学来“有用”、有价值。在讲《论语》、《隆中对》时适当引入相关内容,也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看陈寿的《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比较小说和史书的异同,大胆质疑,登台解说过把瘾,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文的浓厚兴趣。总之,让学生关注生活,发表独立见解,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才能绽放出文言精品的恒久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的培养,让“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而这,正是文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
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 《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视听想象 诵读引领 成语迁移 关注生活
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还能改变古文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被动局面。
一、视听盛宴,开启想象之门
初中学生对感性的东西注意力集中,吸收快,效果好。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之前充分准备,精心收集相关的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素材进行辅助教学,会收很好的效果。如讲《孙权劝学》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讲《愚公移山》时,用江涛的同名流行歌曲引入;讲《木兰诗》时,从豫剧《花木兰》精彩片断开始……既缓减了学生由陌生内容的带来的压力,又在视觉、听觉和情感上获得美的享受,还为新课的教学作了巧妙的铺垫。
二、诵读引领,贮备“反刍”能量
古人讲;“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文言文教学有其特殊性,从疏通文意到推究文理,再到体会意境,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求成,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本进行准确无误的译注。要强调多读,不求甚解,“读”只是诸多方法中的最基础最省力的方法。
一是听读感染。一开始可要采取配乐配视频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带着这一情绪把文本读通,读懂,读透。揣摩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类语言优美的写景散文,读来琅琅上口,读过几遍后思路就清晰了;又《口技》一类故事性强的文章,则通过范读,通过语言把一家四口由睡转醒,又入睡突醒救火的画面传递给学生,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是角色沉淀。以记叙为主的文言文中多出现人物对话,因而文章的主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提示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明确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不同性格去推敲对表现文章的主旨的作用。遇此类文章,要引导学生圈点人物对话,并进行分组分角色朗读。学生很快地根据对话的语境,人物身份以及故事情节,抓住对话中关键的语句,读出不同人物所表现的相应感情色彩。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如在讲授《孙权劝学》一文时,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人物,理清人物关系,分配角色,让学生反复揣摩孙权、吕蒙和鲁萧的对话,在读中明确三人性格的特征,理解了个性化语言运用,让跨越千年的人物呼之欲出。又如《曹刿论战》、《愚公移山》中人物的对白自如通过角色朗读,读出关键句子的感情,则文章中人物性格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沉淀下来,从而对分析整篇文章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三是熟读成诵。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求学生养成熟读成诵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贮备“反刍”能量,使之能较长时间乃至一生中能获得重现与再识的基础。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精典名篇,要鼓励学生烂熟于胸,并学会对名句的灵活运用,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已与出处大相径庭,要引导学生去辨析;对于《论语十则》、《孟子二章》、《马说》等文章篇幅较短,语意明了,有很强的韵律感的文章,采用此法,学生成诵,其理自明此外,还可设计古诗文朗诵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三、有心插柳,巧借成语迁移
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成语绝大多数是从历史事件中、古书成句中演变而来,它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联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常用成语,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起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妨从成语“三顾茅庐”讲起;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妨从成语“世外桃源”引入;讲司马光的《孙权劝学》,不妨让学生说说 “刮目相看”的由来……当学生陶醉在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中的时候,便自然进入了老师所预设的情景教学之中。迁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进而点拔这些成语的出处,明确成语的古今变化、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等等。又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成语迁移,让学生很快领会。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走送之”中的“ 走”字,可联系“走马观花”,“持汤沃灌”中“汤”字可联系“扬汤止沸”中的“沸”字,二者都是古今异义词;又如讲《口技》一文时,“虽人有百口,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一直是个难点,可引导学生联系“莫名其妙”中的“名”字。此外,讲到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时,不防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不胫而走、祸国殃民、不耻下问”等成语中的“胫”、“祸”、“殃”、“耻”,让学生领会,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关注生活,绽放恒久魅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作品肯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辩"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引经据典"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受到文学鉴赏方面的熏陶。如学了《夸父逐日》,让学生谈谈夸父的行为是否是自不量力;学了《愚公移山》,让学生说说“愚公”到底愚不愚;学了《马说》,让学生写写“假如我是一匹千里马”的作文话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点燃她们的心中的热情,重新审视古文的文化价值,这是对当前古文教学的最大的动力。近年来,于丹,在《百家讲坛》自信优雅、深入浅出地品《论语》、《庄子》,着实火了一把。易中天品《三国》品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他们的讲解,让学生在删繁就简中去触摸古文、接受古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生感叹古文学来“有用”、有价值。在讲《论语》、《隆中对》时适当引入相关内容,也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看陈寿的《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比较小说和史书的异同,大胆质疑,登台解说过把瘾,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文的浓厚兴趣。总之,让学生关注生活,发表独立见解,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才能绽放出文言精品的恒久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的培养,让“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而这,正是文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
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 《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
- 【发布时间】2023/3/28 16:26:59
- 【点击频次】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