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作者】 王 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云南的歌会》是新课程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 《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人的品味与赞赏.今年五月,我在吐鲁番首届教师素养大赛中上了这一课,课后有一些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 ”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所以首先在情境中导入课程内容。有感于斯,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我们知道云南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地方,这里有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这里有自由、舒展、昂扬、奔放的歌舞旋律;在这片美丽、神奇、宁静的土地上,孕育着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成为云南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云南的民族同胞和我们新疆的少数民族同胞一样能歌善舞,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用歌声来表达喜怒哀乐;用歌声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用歌声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用歌声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歌声洋溢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文学大师沈从文用他的一双慧眼捕捉到了云南人民徜徉在歌会里场面,现在请同学们,随沈从文先生去云南的歌会走走,感受那里淳朴的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气息。
        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 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 ,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所以在感受环境美的时候,我主动朗读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同时在对课文语句的赏析时,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的通读,个人读,个人浏览,跳读等。 最后,我又着重播放了云南的歌会视屏画面,让学生在歌声中颂扬云南,在画面中体会民风民情,寓教于乐。学生意兴盎然,我趁热打铁,随即进行了总结: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疲于工作,疲于生计的人是那么向往这种舒卷张驰有度的生活, 是多么神旺这种蓬勃的鲜活的生命姿态,他们的生命是那么纯真,质朴和本色,这就是地域文化所赋予的。所以交流、展示、传承、捍卫地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热爱地域文化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另外,语文新课程“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 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 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如此,教师才能真正领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生能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本课我充 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文色浑然一体地妙境。                 
  当然本课也有很多不足: 第一、课堂语言有时不够精美,有点碎。我要想法设法去改掉, 使教学语言更加精炼。 第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争,如何将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 第三、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够多, “读”后赏析做得还比较欠缺,放声朗读可能是初中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方向。 第四、 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
   我一直在追求这样的语文教学理想---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 语的层进入文化的层面,再从文化的层面进入言语的层,在言语和文 化之间走一个来,从而引领有学生智慧的言语和诗意的人生。要达成 这样的理想状态,文本细读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我将不懈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 【发布时间】2023/3/28 16:26:38
  • 【点击频次】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