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作者】 张映娟

【机构】 织金六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最喜欢的?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什么样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最快乐?我总希望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让我的学生们在数学的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数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初中数学则是数学领域里的一个小单元。为了能让我们的课堂在45分钟内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能让我们的学生在45分钟内得到最多的收获,我曾经看过很多专家的著作,很多名师的视频,听过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在我不断的学习和跟很多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一些小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教学的目的,不妨从以下方法着手。
  一、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数学不仅是非常抽象,而且是非常复杂的一门学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觉都非常枯燥无味,总是提不起兴趣,只是想应付一下升学考试而已,所以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一直是数学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对此,数学教师不得不另辟捷径,从新的起点出发,用激励的方式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进行转化和延伸,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多维思考,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通过这样的举一反三进行转化和延伸,激起学生们大脑思维系统,产生关注和思维,从而导致兴趣的产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就会主动积极的去学习数学。到时候学生对数学就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了。
  二、巧用人性化参与式教学,给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传统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扮演“主角”,在高高的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鸦雀无声地听,目不转睛地看;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各自去完成,就这样一个公式化教学,没有一点新鲜感。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的。为了能持久的保持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利用人性化参与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如同在和睦团结的家庭里生活一样,积极地参与和教师共同学习,互相探讨学习方法。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出题,老师来解答。譬如,先让几位同学根据课本内容各出一道题(要求不能抄袭各种资料,要自己创制)。然后交给老师在黑板上解答,演示,再让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在老师解答过程中不仅能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还能为大家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并且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互相平等,和谐沟通的友好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全程参与,亲身经历,那么对于老师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学生一定会掌握的更加牢固,认识一定会更加全面,记忆一定能会更加深刻。
  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逻辑推理和综合能力
  数学知识非常抽象,逻辑推理性强,综合面广,抓住逻辑推理特性,进行合理综合,对一些综合性题材的解决很有必要。比如数学知识体系与几何证明,它包括对几何概念、几何语言(或术语)、定理定义和公理的综合运用。平面几何上的证明,主要是证明全等、相等、不等,线段比例和几何命题等内容。而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完成一个几何证明,不防着重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正确的思维方法剖析和图解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几何证明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即人们譬喻的执固索果和执果索固,前者是从命题的题设出发,由已知找可知,由可知找未知,并逐步推向未知,直到与命题的结论一致为止。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则应进行剖析并分离出基本图形,再根据基本图形的属性,寻求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含有隐蔽条件的题图,应当根据原有条件和需要适当添加辅助线,为证明辅路搭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人们常说: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寻求更加有效,更加便捷的方法帮助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此走出几何的阴霾。
  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或运用上数学知识,如城市建筑、机械、生产、商业运作、建设等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庭收支核算,可以说,数学在整个大千世界里,其应用最为广泛。比如说: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利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估算池塘里面有多少鱼,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旗杆或者大树的高度等等。我们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新课标,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与学生一起带着学习工具,踏入社会,走进社区,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实地操作(编排,记录,计算)观察分析和总结,真切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体会知识与社会经历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投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对知识更加渴望。
  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评价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给学生评价时,还应注意几点:
  1.评价要及时,当学生在科目考试或测验取得优异成绩或表现突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2.评价要公正。评价要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在某些方面欠缺的学生更应该多加理解和激励。
  3.评价时要科学。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及时强化。鼓励时要有尺度,也不能片面,单一。而且要让学生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4.评价要广泛。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任何行为,只要值得评价,就可以适当给予评价,给予鼓励。
  5.要激励后进。任何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易于显露高兴,赞赏之情,对后进生表情上易露讨厌、冷淡的情绪。这是教师之大忌。教师是培养人才之师。人才有各种,不会千篇一律,要承认差异,正视差异,要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自己喜欢的方面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几何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都是“硬骨头”,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试想如果你是学生我用这样的故事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不能激发你的好奇心,能不能激发你的求知欲呢?我想你肯定会被我征服,肯定会被我所吸引的。有了这样好的开始,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长为最优秀,最出色的国家栋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结合新的教育体制,配合新课标,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新型的现代化人才。
  • 【发布时间】2023/3/28 16:25:48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