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作者】 杨志芳

【机构】 板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实施课改以来,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农村的中学生,一般见识少,胆子小,不善于发问,提不出问题或者根本不会提问的情况并不鲜见。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以及对同学们平常上课时的表现的观察,我认真做了分析和研究,针对学生不愿意提问题、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的情况,我和我们物理教研组做了一年多的探究,收效较好。下面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课例,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要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
  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的“胆”。
  学生不敢提问的第一个原因是没有胆,尤其是对基础差、胆子小的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他们普遍的认为:我提的问题对不对啊?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别人不提问我也别问了等等。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物理组首先开展了“暖心工程”。具体做法是:每天上课结束后,都发给学生一张小纸条,上边写着“你有问题吗?请写在这里!”并采取不记名的形式,收回。开始的时候纸条是以桌为单位,每桌一张,两同学谁书写都可以。那时候学生的问题少,即便有也类似于课堂板书的内容。为了鼓励他们,我把同学们的纸条集中归类,并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最独特的问题”“最有深度的问题”等等并发给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一支铅笔或一把直尺。一段时间后,纸条不够用了,问题也变得有深意了,表述越来越清晰合理了。我们便开始每人发一个纸条,再后来就不用老师发纸条了,而是学生自己送纸条给老师。
  教师的语言同时也是拉近学生距离的纽带,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斟酌交流、评价的语言。
  课例:在“测量密度”一节课中的一个片段
  学生提出:“我们用间接地方法测量密度,能不能不根据密度的公式计算,而直接进行测量密度大小呢?”我们的教师做了这样的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得好!你非常敢想!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科学素养!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你动脑筋了,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甚至可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科学的发展虽然表现在解决一个个难题上,但是大家想一想,若没有人发现或者提出哪些问题,就不可能有解决哪些问题的事情出现,所以,提出问题很重要!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仅能尽我所知向你解答,现在有一种能直接测量出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密度计,把它放入液体中就可以直接测出液体的密度(展示实物)。测量固体密度的仪器的研究的人很多,但还尚未形成通用仪器,所以开发和研制的任务就落在你们的肩上了!”教师不仅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而且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其次要巧妙引导学生提问,给他们一颗勤于提问的“心”。
  学生不提问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习惯了在课堂上做“收音机”。每当学校要听课,老师们总是想叫学生多积极参与,积极发问、回答,然而常常是事与愿违。静下心想想,其实出现这种情况这也不奇怪,因为平时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强调“好好听讲!……”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隐藏于情境之中,激励学生想问的积极性,在一系列的问题串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要好得多。例如可尝试引导学生发问的方法有:
  1、生活处处皆物理,关键是教师的呈现形式。魔术、趣味小实验等是物理教师提高学生兴趣惯用的一种手段。在课上引入一些物理小魔术表演,如袖中藏磁铁引入磁现象、“瓶子吞蛋实验”等,来引导学生的“为什么”,收效不容置疑。
  2、营造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确定感到有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例如:平面镜成像一节时,“镜子中物体的像和镜子外面物的大小关系怎么样?当远离、靠近时怎么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教师的高明之处不是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结论,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实验、总结结论,让做学生在实验中找到自信,学会知识。
  3、上课时的突发事件也是很好的问题情境素材。
  课例:有一次实验公开课上,一个学生不小心把一个凸透镜打碎了,那位学生站起来怯生生的报告了老师。老师走近前去,拾起破碎的透镜,托着破碎的透镜,却转向大家,问:“透镜碎了,它的成像情况怎么样呢?大家猜想一下好不好?”教师这么一问,打消了学生的尴尬与内疚,立刻使实验室里紧张的气氛消失,全体同学投入到了积极的讨论与探究当中……
  第三要做到收放有度,给他们善于提问的“脑”。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对于学习,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常常是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有时他们也会有很多的问题想问,但总不知道怎么提问题,也就是说根本不会提问题,或者就是词不达意。教师要在平时做好训练:如条件开放式的问题训练,问题开放式的训练,结论开放式的训练等。值得一提的是,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注意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感兴趣的问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收获。下面展示两个“问题开放式”具体课例
  课例1、研究的问题“分子间有间隙吗?”
  教师:取先准备好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然后让同学们观察混合后体积。
  生:变小了!(惊愕)
  生:总体积怎么会变小啊?(见到情境,学生主动发问)
  师:你见过哪些情况下两种物质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呢?
  生: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
  师:水和酒精混合的时候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生:把水倒进沙子里……
  师:为什么总体积会变小?
  生:因为有缝隙。
  生:难道水、酒精分子间也有缝隙?……
  又如课例2:“测量小铁块的密度”的实验。                                           
  教师:(板书课题)“请设计处测量小铁块密度的实验方案”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要知道什么问题?”
  生:“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器材是什么?”“实验注意哪些问题?”“有多少种测量方法?”……
  二、要教师要做到有效提问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称提问为“教学的生命”,而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很少考虑为什么要提问,通过提问达到什么目的,从而使提问效果不佳。对于问题的难度要把握好,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难度不断增加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直到他们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为止。
  对于问题的呈现教师要注意:提问指向明确、表述清晰准确;提问的数量、难易适度,有思考的价值;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方式也要灵活多样。还要记得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切忌自问自答等,最后还要注意给学生予以及时的评价。
  总之,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学实际,寓创新意识于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适时、适当的提问训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自然会不断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23/3/28 16:21:55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