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把握好有效教学的策略,吃准课标,深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有效利用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课堂评价,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要适时检测和反馈。通过这些实践策略,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的策略,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吃准课标,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领好航。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与途径。因此,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教材的功能,也就是说,教材必须体现出课程目标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这也就决定了新教材功能的基本方向。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准确把握课标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领会课标精神,准确把握各学段的目标,有效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2.课前精心预设,为实现动态、有效的课堂生成做好准备。
课前准备即教师备课,备好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都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收集资料,一遍遍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重视预设,就要求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因为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设和生成的质量。只有教师自己先“披文入情”,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预设,才能有效地、恰当地应对生成。教学的有效性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教学的动态生成,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设计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分析学生、教材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或在某些方面准备好多个教学方案,或在备课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作出两种甚至多种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预设。
3.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有效的教学目标为根据。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测量的,如果教学目标编制得过高或过于笼统,既不能实现也无法测量,这种教学目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认真思索、反复琢磨,究竟要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目标,哪些目标是重要的需要保证实现的。这样制定出的目标就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更加主动有序,也能更加自如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容地选择教法学法、检查评定。使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过程与目标之间和谐一致,进而达到预期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创设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要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要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变“师说生听”为“自主探索”,变“师问生答”为“畅所欲言”,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5.有效利用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珍惜、利用好仅有的40分钟时间,让有限的教学时间为学生带来显著的学习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预习、思维、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把握讲、思、练的时间分配,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切实减少教师烦琐的讲解和分析,减少无意义的提问,把思维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和放手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习和思维的品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重视课堂评价,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课堂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正视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发展学生潜能。除了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外,更应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明白结果产生的原因,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真正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的作用。在课堂评价中还要用心留意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当学生遇到困难里更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其重燃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及时、恰当地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监控和调整课堂活动进程,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7.适时检测和反馈,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课堂练习作为有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讲、学、练的有机结合,以此来检验和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成效,达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统一。如果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同时,适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就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可采取分散练习与集中检测相结合的形式,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1期.
[2]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2002(10).
[3]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年06期.
[4]余林.课堂教学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殷观婷.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初探.人教网.
作者简介:任丽英,女,36岁,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小学一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并通过鉴定,10余篇论文发表。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的策略,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吃准课标,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领好航。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与途径。因此,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教材的功能,也就是说,教材必须体现出课程目标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这也就决定了新教材功能的基本方向。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准确把握课标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领会课标精神,准确把握各学段的目标,有效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2.课前精心预设,为实现动态、有效的课堂生成做好准备。
课前准备即教师备课,备好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都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收集资料,一遍遍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重视预设,就要求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因为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设和生成的质量。只有教师自己先“披文入情”,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预设,才能有效地、恰当地应对生成。教学的有效性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教学的动态生成,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设计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分析学生、教材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或在某些方面准备好多个教学方案,或在备课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作出两种甚至多种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预设。
3.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有效的教学目标为根据。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测量的,如果教学目标编制得过高或过于笼统,既不能实现也无法测量,这种教学目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认真思索、反复琢磨,究竟要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目标,哪些目标是重要的需要保证实现的。这样制定出的目标就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更加主动有序,也能更加自如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容地选择教法学法、检查评定。使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过程与目标之间和谐一致,进而达到预期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创设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要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要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变“师说生听”为“自主探索”,变“师问生答”为“畅所欲言”,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5.有效利用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珍惜、利用好仅有的40分钟时间,让有限的教学时间为学生带来显著的学习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预习、思维、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把握讲、思、练的时间分配,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切实减少教师烦琐的讲解和分析,减少无意义的提问,把思维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和放手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习和思维的品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重视课堂评价,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课堂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正视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发展学生潜能。除了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外,更应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明白结果产生的原因,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真正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的作用。在课堂评价中还要用心留意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当学生遇到困难里更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其重燃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及时、恰当地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监控和调整课堂活动进程,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7.适时检测和反馈,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课堂练习作为有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讲、学、练的有机结合,以此来检验和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成效,达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统一。如果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同时,适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就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可采取分散练习与集中检测相结合的形式,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1期.
[2]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2002(10).
[3]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年06期.
[4]余林.课堂教学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殷观婷.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初探.人教网.
作者简介:任丽英,女,36岁,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小学一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并通过鉴定,10余篇论文发表。
- 【发布时间】2023/3/28 16:17:40
- 【点击频次】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