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黄佑琴

【机构】 平利县广佛镇桃坪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工作之余,经常听到教师的抱怨,“简单题比复杂题错误率还高”“上课同下课一样自由散漫”“时间观念淡薄,作业一拖就是一整天”“学习一点也不主动”。是啊,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不和谐音符的存在,教师饱尝教学之累,学生倍感学习之苦,丝毫体会不到真情流淌的甜润,而视教学为任务为压力为负担,在感叹之余,不免细究,竟无一不与习惯有关,难怪有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之说,同教与学一样,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导生行不如师生共行。下面就师生的做法,浅谈个人粗见。
  教师作为主导应思在前,行在先。
  其一、身先士卒,率先示范。在学生眼里,老师是至高无上的,其一言一行都被摄入眼球,并有意模仿。如某教师刚盘了头发,班上女生瞬间不见长发飘飘。如此看来,教师确实该约束好自己,真正为人师表。常规应做到守时,按时进课堂,不拖堂;有序,整理好自己的教学用具,摆放整齐;从容,运筹帷幄,胸有成竹;严谨,讲解准确无误,板书规范整洁。这些都是细节,也正是这不为人看重的细节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
  其二、量生而行,精益求精。在奖惩严明的制度下,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很多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精力用于作业布置和批改上,学生忙的头晕脑胀,教师看的眼花缭乱。结果作业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思维也由此不敢放开,完成任务就‘阿弥陀佛’了。记得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一次讲学中就提到这个问题,并就生字的处理谈了高见:每次只写一课生字,一个生字只写两遍,但要求美观,学生为了得到高的评价,仔细琢磨安排字的间架结构,一丝不苟的看清楚每一笔,小心翼翼的写下每一个字。如此下来,学生不仅无形中记住了这个字,而且切实感受到汉字的美。更有那溢于言表的成就感。这样一想,每个生字写10遍,20遍,一次写2科3课,甚至更多,那有什么用呢?学生恐怕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的奋笔疾书,什么美感、兴趣与他们无缘。
  其三,分步进行,循序渐进。后进生的转化,是教者谈起色变的话题。为了按时收到他们的作业,软磨硬泡,几个回合后便黔驴技穷。对这些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一次作业不能塞的过多,否则他们会撑的受不了。先给他们把量定的少一点,题简单一点,但必须规定时间,督促其完成,渐渐增多,直到和其他学生一样,这也算分目标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了,润物细无声。
  其四,一张一弛,劳逸结合。目前,我们不担心学生玩得过火,却忧虑课业负担过重。新课程提倡玩中学,做中学,加强实践能力,恰好顺应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从无意注意过度到有意注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汲取。多给学生留点空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他们感兴趣的科目,做有趣的益智游戏。不要让语数垄断了他们的全部世界,因为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他们渴求五彩缤纷的生活。正是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才让他们对学校产生迷恋,才会有学习知识的需求。
  学生习惯养成宜早易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概括为多思善问勤练互帮。
  第一、情思飞扬,展示个性,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了却不思考,还是迷惑不解,学与不学有什么两样呢?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草船借箭》一文中产生了“诸葛亮只管饮酒取乐,他怎么就知道船的一边已经收满了箭,该掉头了?”这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解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鼓励学生边读边品味,填补静态文本的空白,在疑问中品出韵味,品出情感来。
        第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比让,然后为知。”问乃学之道也。有部分学生遇到疑难,搁置一旁,或等待再次讲解,或跳过去作为问题遗留下来,他们认为问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对此教者多收集‘不耻下问‘的名人事迹,以熏陶感化,达润物无声之效。好问的习惯,不仅得益于学生,更便于教者有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 勤学苦练,注重积累。勤奋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要想学有所获,必须从勤学苦练开始,勤奋是一种美德,也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还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都是勤奋成才的好例子,不妨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很多人说:“天才出于勤奋”,学习就要勤奋,要准备吃苦,要坚信,优秀成绩是勤学苦练得来的。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后取得的成绩,知道洒一滴汗水就会有一份收获,及时鼓励点滴进步,激发学习兴趣。并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的过程,积累经验,取得更大的进步,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第四、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合作学习,学生在班级体中,是一个群体的、集体的生活过程,这是一个成长教育的最好培养共同生活能力的时机,教师必须充分的把握好时机,使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人格的完美,最大程度的得以成全。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到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遇到疑难或思维受阻时,能主动与人探究,进而让合作成为一种习惯,并学会在合作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包含着“教”和“育”,倘若只注重而教而忽略了育,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有可能偏离航道。教师也是凡人,但必须是学生眼中的圣人,其一言一行要无愧于师者,在此基础上再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惟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触及心灵,显出成效,受益终身。
  • 【发布时间】2023/3/2 13:31:30
  • 【点击频次】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