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平措顿珠

【机构】 西藏萨迦县吉定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结合一年级数学教学,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故事导学,诱发兴趣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找规律”,我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师:“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这可是我们同学们自己的节日,同学们让我们把教室布置好一起来开联欢会好嘛?”学生高兴的齐答:“好!”师:“小明他们已经帮我们布置好了一部分,我们一起接着来布置!观察图你发现布置教室运用了那些材料?它们都是乱摆乱放的吗?”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问题情境,生:“都是有规律的挂好的。”师:“那么是什么规律呢?”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二、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火车票、门牌号码、站牌、车牌、篮球比赛的比分……学生从这么多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学过的20以内的数已经不能完全表示生活中的数了,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认识100以内数以后,我又要学生运用这些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好。
        三、加强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例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先让学生看我做的风车,学生一下就表现出想学习做风车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跟着我一步一步的学做风车。风车做好了,学生们高兴极了,这时我适时提问:“这张长方形的纸多么神奇啊!一下就变成了一个风车,你知道它是怎么变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做风车的过程,师:“那么还有很多图形经过拼组也能发生变化,你们想试试吗?”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有序的动手操作,在拼组的过程中,发现了图形之间的联系,也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图案。这样教学,通过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运用直观,发展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首先出示准备题: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4千米,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4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教师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去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样走?有的学生说对着走,于是教师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越来越怎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为: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相向而行)。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使学生悟出两人3小时行的路的和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进而启发学生:两人相遇后还可怎样走?继续走下去,两人相距就越来越怎样呢?用小人演示一下。于是把准备题再改编为(相背而行)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小华每小时行4千米,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3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结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开始所提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
  总之,小数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最佳。
  • 【发布时间】2023/3/2 13:30:29
  • 【点击频次】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