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传承传统文化推进课程改革

 

【作者】 周 毅

【机构】 临潭县古战乡古战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则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不够,致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淡化乃至流失。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基础”,成为这次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改的指导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呢?对此,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的内涵作过如下的阐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简而言之,即“语言和文字”。新课标则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文字首先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因此人们必然把认识改造世界的成果通过语言文字记录和保存下来,并通过语言文字传播开去。所以,语言文字就成了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也理所当然的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神话传说表现记录着史前文化,历史著作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语言文字自身的演变轨迹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证明。甲骨文中已有“牢、家”等字,由此可知在殷商时代我国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了,同时,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兴起,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诸多标示谷类名称的文字,如“黍、稷、禾、稻、麦”等。这些充分说明,语言文字对民族文化的记录,可以起到“化石”的作用,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弘扬传统文化,推进语文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陷入愈来愈尴尬的局面。欧美大片的抢滩登陆、韩日影视剧的粉墨登场、港台流行歌曲的喧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中国青年一代心目中逐渐淡化。应试教育又导致学生大多注重知识的功利性,忽视甚至遗弃知识的人文性,学生中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现象,掀起空前的“外语热”,母语教学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语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何在?成为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此,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即对母语的认同感,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负的责任。翻开中外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一种文字获得垄断地位以后,它就不仅仅单纯是记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了,它理所当然成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象征。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以后,首先就将“书同文”列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中介物,几乎所有的殖民主义者无不把剥夺另一个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权力,视为他们奴役殖民地的重要策略。1862年,西班牙王室明令:凡殖民地的基础教育一定要把学习和使用西班牙语当作必修课;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占领台湾的日子里,就曾强迫台湾的中小学生必须学习和使用日语、日文……历史告诫我们,语言文字是统一民族情感与意志的纽带,它的兴衰往往折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沧桑。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炎黄子孙接受民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课,是在学生的心灵上深深地打上民族文化“烙印”的重要举措,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创设多种途径,寓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之中
  1、汲取思想精髓,发扬传统美德。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体现在人类的交际上,人文性则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熏陶上。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品德: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勤俭质朴……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尤其应当大力弘扬民族美德,在学生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这对扫除学生心灵尘垢、克服浮躁心理、完善健全人格乃至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2、澄清片面认识,重视汉字书写。一直以来,汉字书写的教学没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更未得到落实。追溯其原因:一是缺少必要的指导方法;二是认识上存在偏颇。有人认为,如今的计算机已经能够代笔写字了,何必花费精力和功夫写好汉字呢?对此,新课标明确提出了7—9年级要求学生“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的教学目标。从个人素养角度讲,字如其人,美观的书写可以展示一个人的语文积淀;从更深的层次看,美丽优雅的汉语是我们民族最可珍视的一笔财富,写好字,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教导学生写好字,刻不容缓。
  3、挖掘课本资源,侧重情感体验。语文教材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教材中编入的唐诗宋词是传颂千年的不朽诗文。学习这些诗文,也就是在感受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精神。在教学这些名家名作时,教师更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教学不应是单纯的“知”的积累,而应是“感”的积淀;不应是机械分割后的孤芳自赏,而应重在整体的把握与领悟;不应是定于一尊的“标准答案”的穷究,而应重在整体的融会贯通。通过教学,使文章的情感、形象、语言三位一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阅读兴趣,吸收经典营养。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化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文化经典既包括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历代文豪的名篇佳作,又包括少儿百科、名人传记、童话、寓言等。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指导、阅读交流、读物推荐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形成文化底蕴。
  5、开展实践活动,领略传统文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结合教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我们引导学生调查、了解、探究民族文化的又一把钥匙。如: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有关孔、孟的资料,在与同学的交流体会中,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熠熠生辉;在“黄河、母亲河”的探究活动中,了解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灿烂文明;此外,教材中还有“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莲文化的魅力”“到民间采风去”“戏曲大舞台”等主题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传统的意识,从多方面了解,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与魅力。
       
  • 【发布时间】2023/3/2 13:29:12
  • 【点击频次】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