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班班通”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 ;
【正文】 “班班通”在我校建成使用已有三年的时间,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索,一台液晶电视、一台电脑、一个视频展台为老师们搭建起了全新的教学平台,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老师们“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教学中, 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合理地使用“班班通”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利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然而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班班通”教学技术在上数学课的起始阶段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对学生形成刺激,就会迅速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运用“班班通”课件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个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个人怎样的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课件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直观展示出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像这样,播放一个课件,观看一段动画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效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教师引导着,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班班通”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课本上的信息窗画面尽管形象具体,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静态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过程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班班通”就能很容易地实现由具体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的教学,更能体现“班班通”的巨大优势。如:在教学“角的大小”这一信息窗时,我出示PPT课件:在屏幕左边画一个角,只是两条边较短,在右边画另一个与其同等大小的角,只是两条边较长,让没有任何知识经验的学生判断一下哪个角大。学生们都猜右边的角大,这时,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想,我操作课件,将左边的角移动到右边的角上,结果发现这两个角的两条边刚好重合,学生惊讶地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难以理解如何将其转换成长方形。我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操作,学生亲自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知识的难点。
三、利用“班班通”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提升。
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只有少数学生能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练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而借助视频展台,能让学生演示、讲解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独特的解法,让生与生之间交流互动,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倍增。现在有不少学生包括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不同的想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多的学生作业放在视频展台上面,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思考,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手段,也便于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利用“班班通”练习应用,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应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以往教师往往要准备好多小黑板,把各种练习抄上去,这样比较费时,而且形式也受条件限制,不可能多种多样。而在练习应用巩固拓展中,运用“班班通”设备,就能省去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预先设计好各种类型和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上课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练习题目,这样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做对了可以设置赞扬的评价,学生如果做错了可以用一句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劲他们再来一次,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他们会更喜欢这种练习形式,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科学的运用“班班通”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
一、利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然而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班班通”教学技术在上数学课的起始阶段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对学生形成刺激,就会迅速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运用“班班通”课件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个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个人怎样的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课件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直观展示出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像这样,播放一个课件,观看一段动画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效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教师引导着,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班班通”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课本上的信息窗画面尽管形象具体,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静态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过程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班班通”就能很容易地实现由具体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的教学,更能体现“班班通”的巨大优势。如:在教学“角的大小”这一信息窗时,我出示PPT课件:在屏幕左边画一个角,只是两条边较短,在右边画另一个与其同等大小的角,只是两条边较长,让没有任何知识经验的学生判断一下哪个角大。学生们都猜右边的角大,这时,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想,我操作课件,将左边的角移动到右边的角上,结果发现这两个角的两条边刚好重合,学生惊讶地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难以理解如何将其转换成长方形。我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操作,学生亲自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知识的难点。
三、利用“班班通”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提升。
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只有少数学生能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练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而借助视频展台,能让学生演示、讲解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独特的解法,让生与生之间交流互动,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倍增。现在有不少学生包括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不同的想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多的学生作业放在视频展台上面,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思考,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手段,也便于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利用“班班通”练习应用,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应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以往教师往往要准备好多小黑板,把各种练习抄上去,这样比较费时,而且形式也受条件限制,不可能多种多样。而在练习应用巩固拓展中,运用“班班通”设备,就能省去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预先设计好各种类型和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上课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练习题目,这样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做对了可以设置赞扬的评价,学生如果做错了可以用一句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劲他们再来一次,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他们会更喜欢这种练习形式,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科学的运用“班班通”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
- 【发布时间】2023/3/2 13:28:51
- 【点击频次】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