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化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
【正文】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关系极其密切的学科,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药物和新材料,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通过近年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的探索和尝试,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僵硬的知识变成生活化的知识、有生命力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教材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一方面我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已有的与化学相联系的知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鼓励他们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化学就在我身边”,感受化学知识的价值。我们化学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相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综合化,所以我们的化学教学应尽可能地结合社会生活。
一、在教学中用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进入九年级学习阶段,刚接触化学这门课,会感到一些好奇或者恐惧,担心自己能否学好这门功课。这个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诱导他们入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化学教材独有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社会与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白化学并不神秘,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作为教师,应该把已经抽象化的化学知识又放回到生活中,还原于具体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有广泛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一句话,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生活中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实例。煤气为什么能烧饭?铁锅为什么会生锈?城市霓虹灯为什么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等;讲到“水的净化”时介绍利用木碳的吸附作用,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讲到“燃料及其利用”时,播放“神六”升空的发射实况等等。在讲解乙醇可与水任意比互溶时,可引用中央台广告词“林河酒,中国的 XO,可加冰加水任意调制。”在计算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时,改变过去单纯计算一些纯化学物质(氯酸钾、高锰酸钾等)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办法,而改为计算一些同学们生活常接触到的药品如吗叮啉,达克灵霜等;在总结干燥剂时,可引导学生看一看康师傅雪饼中一包特殊的“饼干”即氧化钙。在介绍元素的有关知识时,可向学生出示“农夫山泉”矿泉水的说明书,指出其中标明的各物质的含量就是指元素。医院中诊断病人患有缺铁性贫血可服用红桃K 来进行治疗,因为其中主要含有一种叫硫酸亚铁的物质可以补充人体铁元素;还有巨能钙,锌钙,鳗钙等补钙品都是指含钙元素的物质,北大富硒康中的“硒” 也是指元素等;在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联系到农民利用石灰水来浸泡种子以达选种和育种的目的。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防火措施、居室污染、食品与营养、生活中的材料等都是丰富的情景素材。如讲到“海带中提碘”时,我们可以用几个问题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1.对山区常见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呆小病(克汀病),医生建议多吃海带,进行食物疗法,这些病患的病因是什么? 为何吃海带可治疗? 2.为什么食盐中要加碘?那么食盐中碘到底是以哪一种形式存在?如何检验其中的碘元素?发掘运用生活化的化学素材,能使学生对化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化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往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加强生活环境教育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地区污染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的污染最严重时期。到本世纪末,煤燃烧、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乡镇工业的较快发展和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空气、水源与土壤的严重污染,导致在粮食、蔬菜等植物中残留,给人和牲畜造成潜在的危害。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如:结合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介绍酸雨,结合废弃塑料介绍“白色污染”等等。如二氧化硫污染(成都出现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CO2的达55亿吨),沙漠蔓延(全球大片沃土和草原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被沙漠吞噬),树林锐减(世界森林覆盖面积平均每年损失2000万公顷),人口剧增、一些物种灭绝和水源污染等均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内化为习惯,这对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安装一个尾气吸收装置;再如,在教学中,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先盛放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等;教师或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到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所有这些都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断刺激、不断强化,将有利于学生保护环境习惯的养成。
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化学关系密切。污水处理、环境净化、废气、废液、废渣的利用等等。我们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象和图片资料,也可结合本地的实际环境状况,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自然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产生环境危机意识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只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会使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学生的探究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新课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如醋洒在了大理石地板上为何要立即擦试干净,剩饭变馊了为何不能吃;家中铁制工具如何防生锈;烧水时能用铝壶,而炒酸质的菜时就不能用铝锅。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运用中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挖掘学生探究潜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节中,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都很简单,重要的在于知识的应用。这时,我及时给学生展示了“消防安全图”,让学生根据燃烧条件解释消防安全图,明确如何防止电器着火,电器、油锅的等常见生活中的火灾如何扑灭,如何逃生、报警等。并且为巩固“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引入了“珠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我国奥运火炬研发小组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根据燃烧条件分析研究人员是如何解决珠峰顶端海拔高、温度低、风大、含氧量低等不利于火炬燃烧的因素的。这样学生学化学,用化学,从化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化学素养。
四、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中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满脸严肃(甚至凶狠)的样子走进教室,摆出一幅师道尊严的架子,意在从外表吓唬学生,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正危襟坐,“顺从”地听他灌输,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学生小心翼翼被动接收,课堂气氛僵死,学生的思维被襟锢了,效果很差。要突破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思考的王国。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机会,每节课可设计一个找错误的环节,即让学生上黑板练习,然后鼓励同学不必举手,就可直接用其它颜色的笔帮他去找错误,也可以是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一些知识点,内含一些错误,然后在投影上,以一定的速度向上移动,鼓励同学开展找错误比赛(该形式来源于《正大综艺》)。在课堂质疑时,如果学生不肯提问,教师可以采用《财富大考场》的提问方式来巩固当堂课所学内容。在处理一些难点问题还可设计学生表演的方法,比如:在介绍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让全班同学都来扮演氢气(或一氧化碳)分子,然后进行模拟实验,启发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习参与的热情高涨,都说先请一部分氢气分子打前站,(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答:赶尽试管内的空气,确保试验的安全。反应结束后,谁先撤离呢?学生会产生两种假设,一种是把酒精灯先熄灭;另一种是把导气管先撤离。然后,再让学生模拟演习,结果很容易得出正确的操作步骤。并且有位同学还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继续通氢气的理由是为了“保护氢气(或一氧化碳)还氧化铜后的现场不被氧气破坏”。通过设计这样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突破了学习难点,同时还丰富了学生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再讲还原剂氧化剂时和化学反应的实质时,可设计一定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五、实践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化学服务于生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氨气的性质”教学时,我创设情景:2007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辆消防……然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再实验探究:氨的喷泉实验。而后再讨论交流: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最后小结新知:氨气可做致冷剂;氨气极易溶于水(1∶700)。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课堂教学应与学生接触到的生活知识紧密结合,避免把课堂变成枯燥知识的“竞技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符合了学生的实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重要过程,不仅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还会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构建生活化、探究式的化学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生活化的化学教学,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化学素养,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在教学中用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进入九年级学习阶段,刚接触化学这门课,会感到一些好奇或者恐惧,担心自己能否学好这门功课。这个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诱导他们入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化学教材独有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社会与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白化学并不神秘,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作为教师,应该把已经抽象化的化学知识又放回到生活中,还原于具体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有广泛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一句话,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生活中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实例。煤气为什么能烧饭?铁锅为什么会生锈?城市霓虹灯为什么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等;讲到“水的净化”时介绍利用木碳的吸附作用,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讲到“燃料及其利用”时,播放“神六”升空的发射实况等等。在讲解乙醇可与水任意比互溶时,可引用中央台广告词“林河酒,中国的 XO,可加冰加水任意调制。”在计算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时,改变过去单纯计算一些纯化学物质(氯酸钾、高锰酸钾等)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办法,而改为计算一些同学们生活常接触到的药品如吗叮啉,达克灵霜等;在总结干燥剂时,可引导学生看一看康师傅雪饼中一包特殊的“饼干”即氧化钙。在介绍元素的有关知识时,可向学生出示“农夫山泉”矿泉水的说明书,指出其中标明的各物质的含量就是指元素。医院中诊断病人患有缺铁性贫血可服用红桃K 来进行治疗,因为其中主要含有一种叫硫酸亚铁的物质可以补充人体铁元素;还有巨能钙,锌钙,鳗钙等补钙品都是指含钙元素的物质,北大富硒康中的“硒” 也是指元素等;在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联系到农民利用石灰水来浸泡种子以达选种和育种的目的。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防火措施、居室污染、食品与营养、生活中的材料等都是丰富的情景素材。如讲到“海带中提碘”时,我们可以用几个问题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1.对山区常见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呆小病(克汀病),医生建议多吃海带,进行食物疗法,这些病患的病因是什么? 为何吃海带可治疗? 2.为什么食盐中要加碘?那么食盐中碘到底是以哪一种形式存在?如何检验其中的碘元素?发掘运用生活化的化学素材,能使学生对化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化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往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加强生活环境教育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地区污染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的污染最严重时期。到本世纪末,煤燃烧、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乡镇工业的较快发展和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空气、水源与土壤的严重污染,导致在粮食、蔬菜等植物中残留,给人和牲畜造成潜在的危害。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如:结合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介绍酸雨,结合废弃塑料介绍“白色污染”等等。如二氧化硫污染(成都出现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CO2的达55亿吨),沙漠蔓延(全球大片沃土和草原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被沙漠吞噬),树林锐减(世界森林覆盖面积平均每年损失2000万公顷),人口剧增、一些物种灭绝和水源污染等均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内化为习惯,这对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安装一个尾气吸收装置;再如,在教学中,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先盛放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等;教师或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到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所有这些都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断刺激、不断强化,将有利于学生保护环境习惯的养成。
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化学关系密切。污水处理、环境净化、废气、废液、废渣的利用等等。我们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象和图片资料,也可结合本地的实际环境状况,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自然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产生环境危机意识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只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会使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学生的探究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新课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如醋洒在了大理石地板上为何要立即擦试干净,剩饭变馊了为何不能吃;家中铁制工具如何防生锈;烧水时能用铝壶,而炒酸质的菜时就不能用铝锅。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运用中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挖掘学生探究潜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节中,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都很简单,重要的在于知识的应用。这时,我及时给学生展示了“消防安全图”,让学生根据燃烧条件解释消防安全图,明确如何防止电器着火,电器、油锅的等常见生活中的火灾如何扑灭,如何逃生、报警等。并且为巩固“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引入了“珠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我国奥运火炬研发小组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根据燃烧条件分析研究人员是如何解决珠峰顶端海拔高、温度低、风大、含氧量低等不利于火炬燃烧的因素的。这样学生学化学,用化学,从化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化学素养。
四、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中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满脸严肃(甚至凶狠)的样子走进教室,摆出一幅师道尊严的架子,意在从外表吓唬学生,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正危襟坐,“顺从”地听他灌输,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学生小心翼翼被动接收,课堂气氛僵死,学生的思维被襟锢了,效果很差。要突破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思考的王国。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机会,每节课可设计一个找错误的环节,即让学生上黑板练习,然后鼓励同学不必举手,就可直接用其它颜色的笔帮他去找错误,也可以是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一些知识点,内含一些错误,然后在投影上,以一定的速度向上移动,鼓励同学开展找错误比赛(该形式来源于《正大综艺》)。在课堂质疑时,如果学生不肯提问,教师可以采用《财富大考场》的提问方式来巩固当堂课所学内容。在处理一些难点问题还可设计学生表演的方法,比如:在介绍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让全班同学都来扮演氢气(或一氧化碳)分子,然后进行模拟实验,启发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习参与的热情高涨,都说先请一部分氢气分子打前站,(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答:赶尽试管内的空气,确保试验的安全。反应结束后,谁先撤离呢?学生会产生两种假设,一种是把酒精灯先熄灭;另一种是把导气管先撤离。然后,再让学生模拟演习,结果很容易得出正确的操作步骤。并且有位同学还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继续通氢气的理由是为了“保护氢气(或一氧化碳)还氧化铜后的现场不被氧气破坏”。通过设计这样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突破了学习难点,同时还丰富了学生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再讲还原剂氧化剂时和化学反应的实质时,可设计一定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五、实践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化学服务于生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氨气的性质”教学时,我创设情景:2007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辆消防……然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再实验探究:氨的喷泉实验。而后再讨论交流: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最后小结新知:氨气可做致冷剂;氨气极易溶于水(1∶700)。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课堂教学应与学生接触到的生活知识紧密结合,避免把课堂变成枯燥知识的“竞技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符合了学生的实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重要过程,不仅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还会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构建生活化、探究式的化学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生活化的化学教学,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化学素养,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
- 【发布时间】2023/3/2 13:23:29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