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注重自主探究,达到知行统一

 

【作者】 王玉楼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多方面的,如:情操、素养、行为、知识,习惯等。要想实现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靠过去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进行机械性教育,空洞地讲道理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教式、灌输式的做法,探讨新时期语文素质提高的规律,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创建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行获取知识,不失为实施好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故乡》一课时,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旧中国萧条、衰落、死气沉沉的农村景象,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感,再读课文,就很容易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了,对于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能够准确把握其作用。再配以记忆中的故乡——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的绚丽图景,与现在作者回故乡时所看到的萧索、阴沉灰暗的情景相对比,视觉冲击感更加强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转变?你更喜欢哪个故乡?
  二、自主阅读,体会文本。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在于教会学生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既要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更要探究学生如何学,如果两者都能抓住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这一中心环节,就达到主导与主体,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就应该去自主阅读,用心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用心去感悟语言文字传达的真善美。通过自主阅读,体会道理,获取知识。只有通过自主阅读,细心体会,才能在阅读的同时发现问题。学生所提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教学《我的老师》一课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海伦·凯勒为什么能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取得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就?莎利文老师在她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看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很欣慰。这说明他们用心阅读课文,用心思考了。他们已经真正进入到文本中去了。通过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海伦·凯勒之所以能够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取得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是因为她心中有远大的目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才取得了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就。
  三、讨论、辩论,明理导行。
  讨论在语文课教学中比较常见,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的目标。如在教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运用了讨论法,将某些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了教师被动的“说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引导学生围绕认知目标“国”与“家”这一要点进行讨论:什么是“国”,什么是“家”?“国”与“家”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人们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组成“国家”这个词?
  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家”是指家庭。成千上万个家庭组成了“国”,“国”是个“大家庭”。“国”与“家”紧密连结在一起。“国家”这个词既指出一个国家包括的区域和范围,也包含了“国”与“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都能各抒己见,解决了心中疑问,深化了认识,联系以前学过的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了诗人为何会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涕泪满衣裳”,为何会“喜欲狂”;理解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四、身体力行,知行统一。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应该鼓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让我试试看”冲动的习惯,支持学生求索,允许学生在尝试时出错或有所失误。我们的低年级教材,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散文,高年级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甚至剧本。因此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使学生通过参与表演、观看表演等活动,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明理导行。例如教学《勇气》一课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美国伞兵遇险被救的过程。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准备演出、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主题。表演结束后,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相信这时学生能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了。在充分思考的过程中,在投入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掌握,已不再仅浮于表层,能够深入到内里,做深层次的剖析了。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吗?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师只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想有效地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各个方面素质得到发展,我提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自主探究学习,达到知行统一,以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3/3/2 13:23:13
  • 【点击频次】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