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要求,使阅读教学体现新理念?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去阅读,引导他们质疑、探究、体验,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
例如: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完后,首先谈谈自己的收获、疑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本课有代表性、有深度的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体会人物个性化语言;第三步,学生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展开辩论,学生自己主持、辩论,理解把握文章主题。在这些环节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学生在辩论“究竟谁是谁非”时争执不下,有的认为父母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认为孩子做事自作主张,不与大人商量,最后只能说双方都是有欠缺的,教师不能将某一种观点强行施加给学生,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另外,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都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篇课文之后的体会、感悟,让学生得出有益的人生启示。
四、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比一比”等,并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教学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例如:在学习《春》一文时,我让学生画出关于“春”的图画,搜集关于“春”的成语、诗文,唱出关于“春”的歌曲;在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我播放了《空山鸟语》的光碟,让学生欣赏完后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让学生演课本剧,唱《永远是朋友》这一首歌,体会理解文章主题,等等。
五、重视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1)加强朗读教学
在平时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将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朗读的方法灵活运用在学习中,并提出各种阅读方法的要求,对于朗读的要求则要常抓不懈,使学生得到训练,循序渐进。
一般粗知文章大意,采取“浏览’和“略读”的方法;对于精读部分采取“默读”或“精读”的方法;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
(2)重视阅读时的整体把握和感受
强调阅读方法,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学生的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心情去读,学生读过后由学生评价,教师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书上标出心得体会,学生的感受独特,使我得到了一种惊喜,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例如:学习《咏雪》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句,那一个更好?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我问“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学生也是各向一方,争执不下,老师及时鼓励,学生讨论热情较高,学习气氛很浓。
再如,学完《羚羊木雕》一课后,我设计的推荐作业是让学生续写课文,并试着编成课本剧,比一比,看谁的想像合理、大胆、新奇。结果,学生编出了好几种结尾,课堂上即兴表演,或一人边说边演,或一人在一旁口述,几人在堂上表演,他们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使得这节课师生获得了许多新知。
(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首先,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提倡扩大阅读面;二、规定课外阅读量,每期最少读一部名著,并写出心得体会,作读书笔记。其次,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各篇课文的情况,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或句段,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学习中的对话者之一。
课堂教学是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学习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
例如:学习《羚羊木雕}时,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课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甲组或乙组(甲组代表“我”,乙组代表父母)根据辩论需要,学生课下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其次,我又选了两名主持人,男女生各一名,让他们自己准备串词,放假时观看电视辩论会节目主持人是如何主持的,能够调节气氛。课上学生就这一场家庭是非展开辩沦,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争沦不休,热情极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最后,学生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辩论家”一名,并说出理由。教师参与评价,并对学生的看法给予充分的鼓励。这一教学环节,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效果十分明显,教师只是组织者、促进者与对话者之一。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应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使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受益一生。
一、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去阅读,引导他们质疑、探究、体验,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
例如: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完后,首先谈谈自己的收获、疑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本课有代表性、有深度的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体会人物个性化语言;第三步,学生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展开辩论,学生自己主持、辩论,理解把握文章主题。在这些环节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学生在辩论“究竟谁是谁非”时争执不下,有的认为父母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认为孩子做事自作主张,不与大人商量,最后只能说双方都是有欠缺的,教师不能将某一种观点强行施加给学生,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另外,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都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篇课文之后的体会、感悟,让学生得出有益的人生启示。
四、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比一比”等,并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教学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例如:在学习《春》一文时,我让学生画出关于“春”的图画,搜集关于“春”的成语、诗文,唱出关于“春”的歌曲;在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我播放了《空山鸟语》的光碟,让学生欣赏完后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让学生演课本剧,唱《永远是朋友》这一首歌,体会理解文章主题,等等。
五、重视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1)加强朗读教学
在平时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将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朗读的方法灵活运用在学习中,并提出各种阅读方法的要求,对于朗读的要求则要常抓不懈,使学生得到训练,循序渐进。
一般粗知文章大意,采取“浏览’和“略读”的方法;对于精读部分采取“默读”或“精读”的方法;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
(2)重视阅读时的整体把握和感受
强调阅读方法,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学生的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心情去读,学生读过后由学生评价,教师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书上标出心得体会,学生的感受独特,使我得到了一种惊喜,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例如:学习《咏雪》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句,那一个更好?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我问“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学生也是各向一方,争执不下,老师及时鼓励,学生讨论热情较高,学习气氛很浓。
再如,学完《羚羊木雕》一课后,我设计的推荐作业是让学生续写课文,并试着编成课本剧,比一比,看谁的想像合理、大胆、新奇。结果,学生编出了好几种结尾,课堂上即兴表演,或一人边说边演,或一人在一旁口述,几人在堂上表演,他们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使得这节课师生获得了许多新知。
(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首先,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提倡扩大阅读面;二、规定课外阅读量,每期最少读一部名著,并写出心得体会,作读书笔记。其次,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各篇课文的情况,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或句段,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学习中的对话者之一。
课堂教学是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学习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
例如:学习《羚羊木雕}时,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课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甲组或乙组(甲组代表“我”,乙组代表父母)根据辩论需要,学生课下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其次,我又选了两名主持人,男女生各一名,让他们自己准备串词,放假时观看电视辩论会节目主持人是如何主持的,能够调节气氛。课上学生就这一场家庭是非展开辩沦,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争沦不休,热情极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最后,学生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辩论家”一名,并说出理由。教师参与评价,并对学生的看法给予充分的鼓励。这一教学环节,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效果十分明显,教师只是组织者、促进者与对话者之一。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应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使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受益一生。
- 【发布时间】2023/3/2 13:22:55
- 【点击频次】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