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文章结合具体的例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借助外物“景”来抒发感情,其次是借“物”表达,再次是借助事(人)表达感情事理。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但学生在欣赏这朵艳丽的奇葩时,却闻不到它的香,品不出它的味。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深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是用来抒情、言志、阐理的。抒情、言志、阐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的,二是间接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直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强烈感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尽开颜”,这就是直接抒情。但诗歌更多采用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诗人借助外物抒情,外物指的是景、物、事(人)。通过分析外物的特点可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借助外物“景”来抒发感情。欣赏这样的诗歌首先要看诗人选取什么样的景物,然后分析诗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再思考诗人为何选取这些特点的景物。因为诗人选取具有这些特点的景物完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中描写了“黄叶”,是萧瑟秋风中飘零的黄叶,诗人用具有这样特点的景物来映衬旅思乡愁,也可以说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前两联写景,首联写了“草”与“舟”两种景物,“草”是微风吹拂着的细草,“舟”是竖着高高的桅杆月夜停泊着的“孤舟”。诗人写“细草”、“孤舟”是为了写内心的感情:自己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颔联诗人写了“平野”、“大江”、“星月”三种景物。而且是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真是雄浑阔大。这些雄浑阔大的景物反衬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依的凄怆心情。
可见通过分析诗人选取的富有特点的景物,可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借“物”表达。这类诗歌是诗人借助具体的“物”寄寓自己的的思想感情或志向,即“托物言志”。鉴赏这类诗歌首先要分析诗人描写的“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次是分析具有这样特点的“物”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如王安石的《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本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随意婉转歌唱,而当被锁在笼子里时深感不如在林间自在,于是向往林间自由自在的生活了。诗人通过画眉鸟寄寓了深刻的含义:像画眉鸟那样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再次是借助事(人)表达感情事理。这类诗歌往往借助历史故事、古人事迹来表情达理。鉴赏这类诗歌要读懂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古人、往事以及对古人、往事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纯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的颔联写贾谊年少时上疏论时得不到当权者采纳,忧时伤国,无可奈何,王粲在东汉末年北方军阀混战时,流浪到荆州投靠刘表。这里诗人引贾谊、王粲以自况,抒发自己忧愤国事、怀才不遇的抑郁与愤懑。
鉴赏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时,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要根据具体的诗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总之,诗人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叙事(人),目的都是为了表情、达理、言志。只要我们准确把握了诗中所写的景、物、事(人)及其特点,并进行深层次分析挖掘,即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但学生在欣赏这朵艳丽的奇葩时,却闻不到它的香,品不出它的味。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深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是用来抒情、言志、阐理的。抒情、言志、阐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的,二是间接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直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强烈感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尽开颜”,这就是直接抒情。但诗歌更多采用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诗人借助外物抒情,外物指的是景、物、事(人)。通过分析外物的特点可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借助外物“景”来抒发感情。欣赏这样的诗歌首先要看诗人选取什么样的景物,然后分析诗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再思考诗人为何选取这些特点的景物。因为诗人选取具有这些特点的景物完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中描写了“黄叶”,是萧瑟秋风中飘零的黄叶,诗人用具有这样特点的景物来映衬旅思乡愁,也可以说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前两联写景,首联写了“草”与“舟”两种景物,“草”是微风吹拂着的细草,“舟”是竖着高高的桅杆月夜停泊着的“孤舟”。诗人写“细草”、“孤舟”是为了写内心的感情:自己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颔联诗人写了“平野”、“大江”、“星月”三种景物。而且是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真是雄浑阔大。这些雄浑阔大的景物反衬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依的凄怆心情。
可见通过分析诗人选取的富有特点的景物,可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借“物”表达。这类诗歌是诗人借助具体的“物”寄寓自己的的思想感情或志向,即“托物言志”。鉴赏这类诗歌首先要分析诗人描写的“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次是分析具有这样特点的“物”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如王安石的《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本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随意婉转歌唱,而当被锁在笼子里时深感不如在林间自在,于是向往林间自由自在的生活了。诗人通过画眉鸟寄寓了深刻的含义:像画眉鸟那样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再次是借助事(人)表达感情事理。这类诗歌往往借助历史故事、古人事迹来表情达理。鉴赏这类诗歌要读懂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古人、往事以及对古人、往事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纯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的颔联写贾谊年少时上疏论时得不到当权者采纳,忧时伤国,无可奈何,王粲在东汉末年北方军阀混战时,流浪到荆州投靠刘表。这里诗人引贾谊、王粲以自况,抒发自己忧愤国事、怀才不遇的抑郁与愤懑。
鉴赏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时,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要根据具体的诗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总之,诗人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叙事(人),目的都是为了表情、达理、言志。只要我们准确把握了诗中所写的景、物、事(人)及其特点,并进行深层次分析挖掘,即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 【发布时间】2023/1/4 15:05:50
- 【点击频次】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