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析

 

【作者】 杨 琪

【机构】 城关镇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都参加了国家首批课改实验的实验教学,长期以来,在对教学活动不断的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逐渐清晰的意识到,学生顺利走进新课程,不是一个一挫而蹴的过程,儿童从一个无知的孩子到一个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习惯做基础的,在此提出己见,望能与同行者共勉。
  一、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的心态,树立合作意识
  事实表明,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合作意识非常淡薄,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周围亲人的骄宠不免使孩子产生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要使其顺利适应新型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让孩子学会去欣赏别人,能够真诚的帮助别人,能和别人合作完成一些事等,逐渐帮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二、激励评价,促进深层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去探究、发现。如,我在教学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例1“27+8”时,在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之后,我就抽学生起来汇报自己组内的算法,当时,有个孩子说出了他的算法是:把8看作10,用27+10=37,多加了2个,再用37-2=35,所以27+8=35。这孩子一说完,我就对他的这种独特的算法进行了夸奖,并给他发了一个特大的智慧星,同时还让其他的孩子也夸了他。经过这一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大多数孩子都从中受到启发,立即说出,还可以把27看成30,用30+8=38,多加了3个,再用38-3=35。这样,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住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就会激起更多孩子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不过,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也要注意“激励”要有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三、让学生善于完善的思考,主动参与教学
  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具体如下:
  1.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
  2.参与法则的归纳过程
  3.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4.参与问题的分析过程
  实际教学中,部分同学为了让老师发现他并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往往首先不进行成熟的思考而“抢先”举手,他们一般会在举手等待被选择的过程中思考,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不清楚自己的思路,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善于思考的习惯,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表达的也不完整。针对此情况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要求学生先想好后再发言,并且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一些人先想出来,教师也不急于请他们回答,耐心地等到大多数人都参与到思考和得到答案的过程中来,再请学生解决问题,谁能独自把自己的思路说得很清楚,要倡导同学们给予真诚的鼓励。培养学生“想好再说”对学生逐渐养成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正确和别人交流的习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学会交流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索的重要工具,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开展各种方式的活动,然而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的情况:一些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人同时说自己的见解,其它人不予理睬或各说各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在班级内公开给予指导,让学生明确,和伙伴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吸取别人优秀的方法;有些教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想出了一组内选一名小组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短期内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效果看有一定的弊端:组内气氛不民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心理会有或多或少的压力,交流的就不够充分;小组长长期组织组内的讨论,归纳组内的看法,久而久之,小组长能力会更强,而一般学生能力愈弱。所以,我认为还是从交流的习惯抓起,小伙伴之间要善于倾听、善于思考、真诚相待、友好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启发、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养成好习惯了,交流的自然就充分了。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样,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倾向,最初只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方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新《课标》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总之,新的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算法多样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过讨论会交流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教育学生在听和理解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甄别,要使学生养成有意识的在众多方法中选择自己觉得较容易的方法的习惯,现在的课堂上,“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算”或“你想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已成了数学教师最常用的一种语言,然而,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服从于他汇报交流时想要标新立异的倾向,而缺少主观的求“易”意识,到头来,学生没有养成对各种算法甄别、选择的意识,却接习惯了教师的口头禅: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就用什么方法算!
  • 【发布时间】2023/1/4 14:56:35
  • 【点击频次】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