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慧于心秀于口,腹有诗书语自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让学生“能说会道”起来

 

【作者】 张 勇

【机构】 潍坊渤海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立论》的小短文,说的是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主人满心欢喜,男孩满月时,客人前来道喜,主人把孩子抱出来,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先生写这段文字当然不是探讨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得到一点启示:话会说和不会说得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随着学科功能的细化,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继阅读、作文、综合性学习之后的又一大重点。然而也正是因为教材上对口语交际的单元化、模块化,使得我们很多老师常常把口语交际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在教学中出现了为口语而口语的教学现象,没有将其放在整个语文教学的环境中,使我们的口语教学偏离了其应有的轨道。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将《标准》中对口语交际的要求重新复习一下: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标准》中不难看出,我们的阅读教学也罢、作文教学也罢或者综合性学习也罢,哪一样里面都不能摆脱口语交际的影子。明确了这些,我想,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许就有了明确的思路了。
  一、立足课堂,从教材出发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的依据,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教师只有很好地利用教材这一源泉,才能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服务。
  1、朗读与复述,提高口语交际的最佳方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作家的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甚至是作家生命的绝唱,一篇篇的作品都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作品中丰富的情感矿藏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若充分调动情绪的感染力,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让学生朗读、思考,学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润,学生言为心声,其表达出来的语言必定是最美。如《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荷塘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朗读吟咏,即便于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对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复述课文则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更高的一个层次,复述课文并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搞文字搬家,它既不同于背诵课文,又非是介绍文章大意。复述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不同文体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联想思维,并精心地择词造句、组织安排材料,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生动地叙述出来。做到语言清楚流畅、动作协调、仪态大方。拿《桃花源记》来说。对“武陵人进桃花源的前后经过”进行时,依据课文内容,学生一定会想到:他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在桃花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后来又是怎样离开桃花源的?离开桃花源后又做了些什么?这么多问题,如果平均用力,复述的内容必然是干巴巴的。所以这个时候要提醒学生:在一连串的内容中哪些是重点?学生思考的结果肯定会是: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而离开桃花源后的情节应尽量简化。这样既避免学生“死背”,又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张口的习惯,克服在众人面前说话容易犯的两种毛病——或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或信口开河、离题千里、不知所云。长期训练复述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使每个学生能说会道、井井有条,而且促使他们围绕中心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相协调的能力。
  2、创设话题,入情入境。
  简单的说,确立话题后,学生自然有想法,有想法自然要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那么我们创设话题时一定要反映学生实际交流的需要以及兴趣,选择的话题要利于激发学生说的情趣,有趣味,有现实意义,有教育意义,让他们得到教益和启示,增长知识,开拓眼界,陶冶情操。但关键在于交给学生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要与话题内容有关,与说话的语境相符。
  再拿王安石的《伤仲永》作例,设立话题如下:“我们都承认方仲永有天赋,堪称奇才,但终于‘泯然众人矣。’这事该由谁来负责?”这个话题一改平常的严肃刻板的提问方式,而是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出现,学生听得舒服、看得明白,自然没有心理包袱,于是热烈讨论、纷纷举手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有说在其父,有说在其邻,有说在其母,有说在其自己,并都说明了理由,气氛异常活跃。其热烈讨论、纷纷发言不正是很好的口语交际过程吗?“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创设话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启他们的心智,培养其多种思维方式,如果话题真正触到他的兴奋点上,学生便有了如鲠在喉,不得不说之感。
  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口语实践能力
  口语交际如果仅局限于课堂,那么它未免太狭隘。口语交际最终是服务于人的生活的,所以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校园的生活,并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1)师生交往。班级中,总有个别同学生性格内向胆小,不擅于同陌生人交流。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他尽快的走出来,勇敢和他人交往?如下:有一次上课时班里没有粉笔了,这时,我有意让一位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同学到资源部杨老师哪里去领一盒粉笔,并告诉他进办公室要喊报告,注意礼貌。不一会儿,他拿着一盒粉笔高兴地进来了。事后他告诉我:“我进去后看到有好几位陌生老师在办公室,就问:‘老师您好,请问那位是杨老师?’杨老师站起来后我告诉他我班没有粉笔了,想领一盒粉笔,他马上就给我拿了,还夸我很有礼貌。”一次简单的交往,解决了一个学生口语交际的难题。
  (2)培养学生与陌生人交往。每个学校都有听评课活动,如果在我们讲公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适当的话题,然后让学生去采访前来听课的老师,这样一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不是又会有一个提升?
  “慧于心秀于口,腹有诗书语自华。”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着很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学生“腹中有书”,“胸中有墨”时,学生才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思维才能向纵深发展,说话才能具有逻辑性,言语才能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们在生活中才会敢说、爱说、会说,“能说会道”起来!
  • 【发布时间】2023/1/4 14:53:30
  • 【点击频次】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