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
【正文】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如果仅着眼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将知识与生活剥离,断了与生活联系的筋脉,知识将显得枯燥乏味,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自然生发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性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地位也由“学习者”降格为“受教育者”,其单向被动承受之意便在不知觉中凸现了出来。这样,课堂便失去了那份生活中的自然,学生恭恭敬敬地坐听,小心翼翼地答问,生命的活力如何能在课堂中得以焕发?再者,如果我们的课堂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不关心真实的生活问题,这样的学问又有几份真实,几多益处呢?
因此,我思索:我们只有努力将真实的生活融于学习之中,开放教学的时空,主动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凸显真情实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巧借日常现象,激发生命活力。
我班学生在四年级时,有过一阵集“英雄卡”热。大家为了得到“英雄卡”,一包又一包地买了许多方便面。据我所知,我班学生中已有好几位集全了一百零八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学生热度未减,而令许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是:有学生三三两两拿着精致的卡当作“赌博”的筹码打卡,小小年纪竟以“赌博”为乐,这种现象直到今天也得不到有效控制。
当学到叙述了梁山好汉武松打虎故事的《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趁此机会开个“水浒英雄介绍会”?我刚提出这个建议,学生们就兴奋不已。我知道:他们是因为一直以来被家长和老师所不接受的东西有了展示的机会而兴奋。于是我又提出了具体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我介绍、表演、画画等),介绍一百零八将中你最崇拜的一个,并谈谈你对这个人的看法。介绍会的成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们为了让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也得到别人的认同,没有仅仅停留在英雄卡的几句介绍上,而是到阅览室查了一些资料,作了精心的准备。有许多学生为了表演得更生动逼真,还自制了兵器呢!整个介绍会充满了兴奋,洋溢着欢笑,生命的活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了显现,最后介绍会在气势雄浑的《好汉歌》中圆满的结束了。
从那以后,班级中再没有出现学生三五成群“赌博”打卡的现象了,“英雄卡”被学生当作宝贝一样珍藏了起来,但同时“生命的活力”却在课堂上被激发了出来,一发而不可收。
二、体验角色转换,提升生命境界。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偏重字、词、句、篇与听说读写的专门化训练,缺乏价值、情感、意志、责任等方面的引导,而使学生的兴趣及价值观在逐渐弱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学生已经较深刻地体会到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对小女孩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但是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终究是“别人”的事,他们处于“局外人”、“旁观者”的地位,缺乏深入领会课文价值和意义的原动力。怎样改造丰富?怎样提升、完善?用告诉、灌输?不!只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去感悟。只有当他们变为“事中人”,才能感悟至深。
于是,我提议学生将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具体情节可根据需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删改。学生们要想演好,就必须在读的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并运用已有的思维能力、语文能力(如表演、想象)以及生活经验,去感知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变化。学生在表演时,已经成为故事的“当事人”,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转化成自我“所感、所思、所想象”的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因此,展现在舞台上的不再是遥不可及、不可触摸的,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内心极端痛苦的可怜的小女孩,趾高气昂的先生和贵夫人,慈祥、和蔼的奶奶,充满爱心的美丽的天使……都成为学生倾吐情感的依托,感悟人生的载体。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已学着把音乐巧妙地运用到表演中:用欢快的音乐来反衬小女孩的孤独;用《铁达尼号》这样的音乐来渲染凄凉的气氛;用《欢乐颂》来映衬小女孩死的悲惨……学生生动的表演,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为剧中人所感动。
同时,要想把课本剧演好,还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学会自然地与他人协作,这些于无形中产生的效益,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有时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吗?
三、唤醒生活情趣,追求自我完善。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确,对于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生活这一大课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生活中学习”将是以后学习的重要途径。而“生活情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而言,只有对将要进行的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某项爱好中学到知识,陶冶心灵。
去年,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对学生的课余爱好作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把看动画片作为第一爱好,只有少数学生写了钓鱼、看书等。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们较为丰富、多样的生活情趣呢?我思考着决定还是从课文内容入手。第九册老舍的《养花》一文具体地介绍了作者自己的养花经验,我也就与孩子们起拨弄拨弄从田里采来的野花,尝试老舍的养花经验;而第十册《燕子》一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燕子,我和学生又去观察观察小白兔、哈叭狗等小动物,后来有一些学生就与小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老舍去《林海》感受了大兴安岭的壮美,那我就和学生去钱资荡游玩了一番,饮一口钱资荡的水,钓一尾钱资荡鱼,有几个学生还对着钱资荡来了几首不太像样的诗;口语交际说到集邮了,我先带来了自家的集邮册在班级中“大肆炫耀”了一番,有几个家中条件较好的学生“眼红”了,也跟着集邮,还时常向我问这问那……
通过这些方法,逐渐丰富了学生原本枯燥单一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孩子的自我不断得到了充实、完善。
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以焕发吧!让孩子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他们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而且善于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进而能不断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因此,我思索:我们只有努力将真实的生活融于学习之中,开放教学的时空,主动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凸显真情实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巧借日常现象,激发生命活力。
我班学生在四年级时,有过一阵集“英雄卡”热。大家为了得到“英雄卡”,一包又一包地买了许多方便面。据我所知,我班学生中已有好几位集全了一百零八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学生热度未减,而令许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是:有学生三三两两拿着精致的卡当作“赌博”的筹码打卡,小小年纪竟以“赌博”为乐,这种现象直到今天也得不到有效控制。
当学到叙述了梁山好汉武松打虎故事的《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趁此机会开个“水浒英雄介绍会”?我刚提出这个建议,学生们就兴奋不已。我知道:他们是因为一直以来被家长和老师所不接受的东西有了展示的机会而兴奋。于是我又提出了具体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我介绍、表演、画画等),介绍一百零八将中你最崇拜的一个,并谈谈你对这个人的看法。介绍会的成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们为了让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也得到别人的认同,没有仅仅停留在英雄卡的几句介绍上,而是到阅览室查了一些资料,作了精心的准备。有许多学生为了表演得更生动逼真,还自制了兵器呢!整个介绍会充满了兴奋,洋溢着欢笑,生命的活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了显现,最后介绍会在气势雄浑的《好汉歌》中圆满的结束了。
从那以后,班级中再没有出现学生三五成群“赌博”打卡的现象了,“英雄卡”被学生当作宝贝一样珍藏了起来,但同时“生命的活力”却在课堂上被激发了出来,一发而不可收。
二、体验角色转换,提升生命境界。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偏重字、词、句、篇与听说读写的专门化训练,缺乏价值、情感、意志、责任等方面的引导,而使学生的兴趣及价值观在逐渐弱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学生已经较深刻地体会到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对小女孩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但是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终究是“别人”的事,他们处于“局外人”、“旁观者”的地位,缺乏深入领会课文价值和意义的原动力。怎样改造丰富?怎样提升、完善?用告诉、灌输?不!只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去感悟。只有当他们变为“事中人”,才能感悟至深。
于是,我提议学生将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具体情节可根据需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删改。学生们要想演好,就必须在读的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并运用已有的思维能力、语文能力(如表演、想象)以及生活经验,去感知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变化。学生在表演时,已经成为故事的“当事人”,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转化成自我“所感、所思、所想象”的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因此,展现在舞台上的不再是遥不可及、不可触摸的,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内心极端痛苦的可怜的小女孩,趾高气昂的先生和贵夫人,慈祥、和蔼的奶奶,充满爱心的美丽的天使……都成为学生倾吐情感的依托,感悟人生的载体。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已学着把音乐巧妙地运用到表演中:用欢快的音乐来反衬小女孩的孤独;用《铁达尼号》这样的音乐来渲染凄凉的气氛;用《欢乐颂》来映衬小女孩死的悲惨……学生生动的表演,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为剧中人所感动。
同时,要想把课本剧演好,还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学会自然地与他人协作,这些于无形中产生的效益,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有时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吗?
三、唤醒生活情趣,追求自我完善。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确,对于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生活这一大课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生活中学习”将是以后学习的重要途径。而“生活情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而言,只有对将要进行的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某项爱好中学到知识,陶冶心灵。
去年,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对学生的课余爱好作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把看动画片作为第一爱好,只有少数学生写了钓鱼、看书等。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们较为丰富、多样的生活情趣呢?我思考着决定还是从课文内容入手。第九册老舍的《养花》一文具体地介绍了作者自己的养花经验,我也就与孩子们起拨弄拨弄从田里采来的野花,尝试老舍的养花经验;而第十册《燕子》一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燕子,我和学生又去观察观察小白兔、哈叭狗等小动物,后来有一些学生就与小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老舍去《林海》感受了大兴安岭的壮美,那我就和学生去钱资荡游玩了一番,饮一口钱资荡的水,钓一尾钱资荡鱼,有几个学生还对着钱资荡来了几首不太像样的诗;口语交际说到集邮了,我先带来了自家的集邮册在班级中“大肆炫耀”了一番,有几个家中条件较好的学生“眼红”了,也跟着集邮,还时常向我问这问那……
通过这些方法,逐渐丰富了学生原本枯燥单一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孩子的自我不断得到了充实、完善。
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以焕发吧!让孩子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他们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而且善于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进而能不断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23/1/4 14:50:19
- 【点击频次】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