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民族地区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写日记、周记,勤练不辍”;“强化读写结合训练,促进知识迁移”等方面,简要表述了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探索轨迹,对提升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能力提高 民族地区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写作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优化写作教学的过程,注重“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逐步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充分抒发个人真实情感、爱国情怀,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推进民族地区语文教育改革呢?在实际工作中,我做了以下探索和努力: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文也需要写作兴趣,需要有强力的表达欲望,才能写出内心的感受。作文写作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再现与提高。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是自己真情流露的过程,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将学生引入生活中,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会观察,学会感悟,然后,学会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表露出来。这就需要强化相应的生活体检,把写作过程中融入到生活中,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现。例如:学习了课文《安塞腰鼓》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流域的安塞腰鼓的恢宏的气势,多姿的步伐,舞动的豪迈与岷江流域的羌族莎朗舞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呢?引导学生热爱羌族文化,重新审视大家习以为常的羌族莎朗舞,再次认真跳动莎朗舞,以豪迈的热情投入到歌舞中去,然后把这种感悟表达出来。在作文时,以《我心中的的莎朗舞》为题,学习《安塞腰鼓》的表现手法,移情入文,模仿创新。如此引导,既是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也让学生感悟到羌族莎朗舞豪迈的气势,奔放的激情,欢快的舞步,从而体会出不同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情,更加的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学生的习作宛若流动之水,热情荡漾,自然贴切,抒写了心中的愉悦,表现出对羌民族“莎朗”的喜爱之情。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说真实的话,写真实事件,写自己的感想。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要想让学生作文的思路源于生活,作文的观点表现生活,作文的情感展示生活,那么,学生的作文素材就必须源于生活。所以,要写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怀抱自然,服务社会。这样,作文视觉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写作素材也会积累丰厚。写作材料鲜活而丰富,写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左右逢源。例如,学习了朱志清的《春》这篇课文前,先布置学生阅读关于春天的作文、诗歌、美文等,课堂上创设情境提问:春天到了,哪些动物能反映春天的气息?哪些植物能反映出春天的色彩?哪些诗歌能反映春天的美好?朱自清《春》中的春天美景,我们当地春天里也有这些现象吗?于是,引导学生课外实地观察校园,观察周边田野,观察天空的飞鸟,体验春风拂面的感觉……
老师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学生学会了观察,写作时,头脑里就有真实情景可以展现,搜集了诗歌、美文,进行了阅读与写作训练,写作时就可以借鉴创新,就不在畏惧作文,而是下笔如有神助之感。再把这种方法推而广之,让学生在春、夏、秋、冬都做好观察,记载,搜集,学习,然后布置一篇《家乡四季美景》为题的作文,学生会无话可说吗?学生写作还会痛苦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是成竹在胸中,下笔如有神!
三、写日记、周记,勤练不辍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自我管控能力较弱,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强,好动而不喜静,情绪无论高兴还是低落都会写在脸上。高兴时,喜形于色;低沉时,寡言少语;伤心时,痛哭流涕……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写日记、周记,记录下学习中的感悟快乐、忧思感伤,一周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在日记中书写心中的 “春和景明”“一碧万顷”, 宣泄心中的“阴风怒号”“虎啸猿啼”,转移情绪,升华情感,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宣泄心中的郁浊气息,克服不良情绪,进行自我完善,恢复青春活力,以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强化读写结合训练,促进知识迁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简明扼要的阐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圈点勾画,摘录剪裁,积累素材,体会语言,感悟思想。教学中,坚持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如数家珍之感。不但能把自己的情感受表达出来,还能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来。在日常读写结合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适当的进行模仿创新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学习了《岳阳楼记》以后,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感悟“为文造情”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在春、夏、秋、冬记录下的美景进行筛选,根据作文要求,运用《岳阳楼记》中写景的方法,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线索来安排材料,把材料进行巧妙组合,表达出《家乡四季美景》的特色,自然流露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样教学,既做到了课文学习与作文教学的巧妙对接,又加快了知识迁移的速度,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把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如何改进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的现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我们要教会学生作文的方法,培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改变学生惧怕作文的心态,把学生引向喜欢作文上来,用生花的妙笔来表露自己的心声,讴歌家乡的巨变,赞美祖国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吴菊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探寻,[J],《新课程》,2020
[2]茅洪章,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
[3]庄灵芝,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文学少年》,2019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能力提高 民族地区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写作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优化写作教学的过程,注重“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逐步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充分抒发个人真实情感、爱国情怀,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推进民族地区语文教育改革呢?在实际工作中,我做了以下探索和努力: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文也需要写作兴趣,需要有强力的表达欲望,才能写出内心的感受。作文写作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再现与提高。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是自己真情流露的过程,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将学生引入生活中,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会观察,学会感悟,然后,学会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表露出来。这就需要强化相应的生活体检,把写作过程中融入到生活中,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现。例如:学习了课文《安塞腰鼓》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流域的安塞腰鼓的恢宏的气势,多姿的步伐,舞动的豪迈与岷江流域的羌族莎朗舞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呢?引导学生热爱羌族文化,重新审视大家习以为常的羌族莎朗舞,再次认真跳动莎朗舞,以豪迈的热情投入到歌舞中去,然后把这种感悟表达出来。在作文时,以《我心中的的莎朗舞》为题,学习《安塞腰鼓》的表现手法,移情入文,模仿创新。如此引导,既是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也让学生感悟到羌族莎朗舞豪迈的气势,奔放的激情,欢快的舞步,从而体会出不同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情,更加的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学生的习作宛若流动之水,热情荡漾,自然贴切,抒写了心中的愉悦,表现出对羌民族“莎朗”的喜爱之情。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说真实的话,写真实事件,写自己的感想。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要想让学生作文的思路源于生活,作文的观点表现生活,作文的情感展示生活,那么,学生的作文素材就必须源于生活。所以,要写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怀抱自然,服务社会。这样,作文视觉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写作素材也会积累丰厚。写作材料鲜活而丰富,写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左右逢源。例如,学习了朱志清的《春》这篇课文前,先布置学生阅读关于春天的作文、诗歌、美文等,课堂上创设情境提问:春天到了,哪些动物能反映春天的气息?哪些植物能反映出春天的色彩?哪些诗歌能反映春天的美好?朱自清《春》中的春天美景,我们当地春天里也有这些现象吗?于是,引导学生课外实地观察校园,观察周边田野,观察天空的飞鸟,体验春风拂面的感觉……
老师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学生学会了观察,写作时,头脑里就有真实情景可以展现,搜集了诗歌、美文,进行了阅读与写作训练,写作时就可以借鉴创新,就不在畏惧作文,而是下笔如有神助之感。再把这种方法推而广之,让学生在春、夏、秋、冬都做好观察,记载,搜集,学习,然后布置一篇《家乡四季美景》为题的作文,学生会无话可说吗?学生写作还会痛苦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是成竹在胸中,下笔如有神!
三、写日记、周记,勤练不辍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自我管控能力较弱,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强,好动而不喜静,情绪无论高兴还是低落都会写在脸上。高兴时,喜形于色;低沉时,寡言少语;伤心时,痛哭流涕……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写日记、周记,记录下学习中的感悟快乐、忧思感伤,一周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在日记中书写心中的 “春和景明”“一碧万顷”, 宣泄心中的“阴风怒号”“虎啸猿啼”,转移情绪,升华情感,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宣泄心中的郁浊气息,克服不良情绪,进行自我完善,恢复青春活力,以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强化读写结合训练,促进知识迁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简明扼要的阐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圈点勾画,摘录剪裁,积累素材,体会语言,感悟思想。教学中,坚持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如数家珍之感。不但能把自己的情感受表达出来,还能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来。在日常读写结合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适当的进行模仿创新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学习了《岳阳楼记》以后,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感悟“为文造情”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在春、夏、秋、冬记录下的美景进行筛选,根据作文要求,运用《岳阳楼记》中写景的方法,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线索来安排材料,把材料进行巧妙组合,表达出《家乡四季美景》的特色,自然流露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样教学,既做到了课文学习与作文教学的巧妙对接,又加快了知识迁移的速度,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把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如何改进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的现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我们要教会学生作文的方法,培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改变学生惧怕作文的心态,把学生引向喜欢作文上来,用生花的妙笔来表露自己的心声,讴歌家乡的巨变,赞美祖国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吴菊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探寻,[J],《新课程》,2020
[2]茅洪章,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
[3]庄灵芝,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文学少年》,2019年
- 【发布时间】2023/1/4 14:48:08
- 【点击频次】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