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生物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作者】 王海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生物教学中导入的设计,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新课开始时,老师若通过恰当巧妙的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可在极短时间内稳定学生情绪,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新颖的导入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投入学习。恰如其分地导入可以减少知识和思维的断层,使知识内容过渡平滑自然前后衔接紧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好的导入?这是广大生物老师在备课时都要考虑的问题。好的导入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和精心设计,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在此,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种导入。
  1、温故知新导入法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把新学的课程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建立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本质联系。简要地说就是以旧引新,即温故知新的方法。例如,在设计“血液循环”导入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种血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的呢?血液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的知识。
  2、实验观察导入法
  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奥秘的主要方法,离开了实验,生物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应用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
  3、直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导课方法,上课开始教师就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讲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入主题。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课的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从原始的生物转变发展而来的。这些历来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至今尚有某些不同的观点,还有许多说法和故事。今天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作指导,进行学习和研究。”
  4、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例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教学时,我给学生描述了一段“鼠妇哪里去了?”的经历。由于教学的需要,我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方便袋中,搁在实验室里,但方便袋口忘记扎了。第二天清早,实验员发现方便袋中的鼠妇全不见了,实验室的门窗密封很好,这些鼠妇会藏在哪儿呢?(此处停顿一会儿,达到加深悬念的目的。)实验员在寻找的过程中,抖了抖潮湿的拖把,结果从拖把上掉下来许多鼠妇。这些鼠妇为什么不带在方便袋里而要躲在潮湿的拖把上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稍后,我说道:“请同学们进入鼠妇的生活天地去寻找答案吧!”这种悬念式的导入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仅仅攫住了,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5、幽默导入方法
  在教学中,以情境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导入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为轻松快乐的音符,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对繁杂的理论变得易懂易记。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树叶攥在手中,走上讲台后说:“同学们,现在我手里攥的是几座工厂。你们知道是什么工厂吗?”这样,顿时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聚精会神的聆听老师讲解。
  6、视频导入法
  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视频播放更加方便,在讲授新课前可以播放下载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或背景资料的视频, 让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相关知识上,通过视频观看更加形象生动,记忆深刻。如在讲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可以先播放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较好的引入课题。
  7、生活实际导入法
  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用这样的现象在作为情境,学生必然有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激发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蒸腾作用”一节,从生活实例中引入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炎热的夏天里,人们坐在大树下与坐在广场中的大洋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呢?学生会同声回答:“在大树下”,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解说到:“因为大树具有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周围空气湿度,并降低空气的温度。所以大树下乘凉感觉舒服些。那么,什么是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容易激发探究知识欲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导入方法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并用轻松的、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从一开始就应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
  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 【发布时间】2022/10/30 14:27:14
  • 【点击频次】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