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作者】 姜世宏

【机构】 永和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常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提出与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了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探索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新意识,就是不墨守成规,思想活跃,具有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转变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改变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空间,给他们以体验和展示的机会,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气氛更加宽松与和谐。首先,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 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中,阅读、独立思考、倾听、动手实践、交流、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精心选用合适的形式组织教学。其次,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趣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够时,不可能让他们一开始就当主人,而需要教师多指点、引导。引导是引而不发、开而不达的引导,引导不是指导。当学生“迷路”时,发现“火花”时,交流发生争执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直接指引方向,而应引导他们辨明方向、找依据、找理由,多鼓励。教师绝不能主导教学,但也不能什么都讨论,什么都合作,而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的培养和引导。再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应真正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合作时,教师可以倾听、观察,甚至还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这样能使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学生喜欢的是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师成为合作者,就更能创造出这样的气氛,也能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那么教学活动就能很好的开展,反之学生就不能很流畅的学习,不能自主的学习,学习就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改变教学形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数学的严谨、简洁、抽象等特征,巧妙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的展现数学的美。例如:在《角的比较》中,可先准备一个展板,在上面画出示意图,并贴上大象、虎豹、海狮、猴子等动物,然后采用游园方式给它们安家、定位,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吸收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的学习、自主的学习。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激励手段,是促进自信心养成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怕学数学、怕学不好数学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开始可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经常交流思想。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努力、一点进步,就该表扬,而且当着全班同学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当然,激励手段的采用要适当,决不能助长学生的自满思想,也必须因人而宜,也应该有“度”的限制。再次,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数学常识为载体,结合教学大纲和计划,按照启发、接收、消化和发展的认识规律进行总体策划,分阶段。
  • 【发布时间】2022/10/30 14:23:40
  • 【点击频次】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