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从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渗透人文关怀等方面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 理想教育 健康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呢?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了点滴探究: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激荡在语文教学中不朽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是认识与情感统一的教育过程。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思想;王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情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的抱负;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毛泽东 “自信人生二百年,奋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
教学中,学生学习继承先贤的思想,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能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积极的投身到学习报国的行列中来。
二、树立远大理想,顽强拼搏,立德树人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语道破远大理想抱负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就如同盲目漂流的小船一样,在茫茫大海上漫无目的地游荡,永远处在黑暗之中。语文教学中的名人事例,宛若灯塔,照亮了学生的心路历程。学生从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鲁迅为拯救国民的灵魂而“弃医从文”,毛泽东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典型的范例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争做有理想报复的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理想抱负,就不会贪图网络游戏,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会成天昏昏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标笃定,意志就会坚决,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却能生生不息,不断强盛繁荣的动力。学生确立了远大的理想志向,就会转化为自立自强的人,就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艰难险阻前不退缩,在逆境中不气馁。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学业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力量。
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能力。能力的提高,通过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完善,知识的积累通过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增加,最后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载体,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从中国的汤显祖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 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品中去感悟,去理解,去欣赏,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完成人格的嬗变。例如,学习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增加学生对孟子的了解,懂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子,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道理,加强环保理念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我国先贤的尊崇,重新认识环保意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爱惜今天的生活环境,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重要意义,爱护家乡的绿水青山,推动全社会和谐的发展。教材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让语言文字浇灌学生的心灵,让高尚的情操渗透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收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四、渗透人文关怀,立德树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逐渐意识到教学中渗透和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开始在教学中加以实施和探索。语文教学传递人文情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传递人文情怀能够让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厚度得到拓展与延伸。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归宿不仅仅是单纯地提升学生高考成绩,提高升学率,还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中倾注人文教育的情怀后,语文教育就变得丰富多彩,在人文主义情愫的“灌溉”之下,高中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学也呈现出别有洞天的新景象。例如:杜甫在《三吏》、《三别》里就表达出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石壕吏》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结合诗歌背景解读诗歌,深入的感触作者内心情怀,体悟诗歌折射出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又如,在屈原的作品《离骚》教学中,让学生反复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传递的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屈原伟大的人格力量。
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人文情怀深厚的诗文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传播,成为传递人文情怀的先行者和执行者,教学活动中不断践行与人文关怀相关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沐春风,接受人文关怀的影响和熏陶,于无声处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要巧妙的渗透德育,注重立德树人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创设情境,润物无声。学生在探索积累知识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杨娟,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的微探,【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
2、余军师,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法,【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
3、刘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J】,《西部教育研究(陕西)》,202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 理想教育 健康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呢?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了点滴探究: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激荡在语文教学中不朽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是认识与情感统一的教育过程。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思想;王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情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的抱负;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毛泽东 “自信人生二百年,奋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
教学中,学生学习继承先贤的思想,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能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积极的投身到学习报国的行列中来。
二、树立远大理想,顽强拼搏,立德树人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语道破远大理想抱负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就如同盲目漂流的小船一样,在茫茫大海上漫无目的地游荡,永远处在黑暗之中。语文教学中的名人事例,宛若灯塔,照亮了学生的心路历程。学生从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鲁迅为拯救国民的灵魂而“弃医从文”,毛泽东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典型的范例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争做有理想报复的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理想抱负,就不会贪图网络游戏,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会成天昏昏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标笃定,意志就会坚决,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却能生生不息,不断强盛繁荣的动力。学生确立了远大的理想志向,就会转化为自立自强的人,就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艰难险阻前不退缩,在逆境中不气馁。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学业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力量。
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能力。能力的提高,通过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完善,知识的积累通过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增加,最后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载体,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从中国的汤显祖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 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品中去感悟,去理解,去欣赏,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完成人格的嬗变。例如,学习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增加学生对孟子的了解,懂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子,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道理,加强环保理念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我国先贤的尊崇,重新认识环保意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爱惜今天的生活环境,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重要意义,爱护家乡的绿水青山,推动全社会和谐的发展。教材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让语言文字浇灌学生的心灵,让高尚的情操渗透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收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四、渗透人文关怀,立德树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逐渐意识到教学中渗透和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开始在教学中加以实施和探索。语文教学传递人文情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传递人文情怀能够让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厚度得到拓展与延伸。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归宿不仅仅是单纯地提升学生高考成绩,提高升学率,还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中倾注人文教育的情怀后,语文教育就变得丰富多彩,在人文主义情愫的“灌溉”之下,高中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学也呈现出别有洞天的新景象。例如:杜甫在《三吏》、《三别》里就表达出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石壕吏》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结合诗歌背景解读诗歌,深入的感触作者内心情怀,体悟诗歌折射出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又如,在屈原的作品《离骚》教学中,让学生反复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传递的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屈原伟大的人格力量。
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人文情怀深厚的诗文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传播,成为传递人文情怀的先行者和执行者,教学活动中不断践行与人文关怀相关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沐春风,接受人文关怀的影响和熏陶,于无声处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要巧妙的渗透德育,注重立德树人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创设情境,润物无声。学生在探索积累知识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杨娟,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的微探,【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
2、余军师,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法,【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
3、刘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J】,《西部教育研究(陕西)》,2022
- 【发布时间】2022/10/30 14:23:20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