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音乐教学与课程价值的适切性研究
【关键词】 ;
【正文】音乐课程以其"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赋予了学科教学以综合的价值体系,音乐教学的改革路向也应当沿着这一价值趋势而努力。但是,对于教学实践来说,这些价值的体现是寄希望于课程设置与编写的更优化,还是以教学过程本身来实现呢?
一、教学与课程价值疏离的反思
可以说,无论是"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还是"文化传承价值",都是与学生的人生相互关联的,这些价值的基本内涵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已有述及,教学更应从学生长期的全面健康发展来把握其价值。学生幸福人生的重要标志就是艺术化的生活。
丰子恺说:"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这种生而知之的艺术显然是人生的至境,带领学生走向艺术的审美人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生艺术素养的积淀也不是几个音乐兴趣小组所能够解决的,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经典的熏陶与引领,才是学生发展的综合之路。当学生都会哼《大长今》《披着羊皮的狼》,而不知《将军令》《流水》为何物时,可以说,音乐教学正在失去它的作用,已经被学生所抛弃。有外国的音乐家说:"音乐是精神的食粮。"我们也可以说:"音乐是精神的家园。"所以说,音乐教学要从这四个方面来逐条落实其价值。
从音乐本身来看,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构成美,从音乐与美学的本质来看,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艺术感受过程。而感觉论美学则认为:"凡是与人的感觉、感性或情感有关的,不论其是否美,都可以进入美学,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感觉构成美学体验。因此,音乐与美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然而,当前的音乐教学恰恰缺乏了美的体验和感受,使得音乐教学没有了审美体验,没有了情感激荡,音乐无法真实作用于学生的心智,这样,音乐教学的本质功能丧失了。回归审美,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回归价值,这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课程价值的教学转化
我们认为,教育以塑造人籍以改变人类的生活为理想追求,人类生活的美好境界在于以艺术的方式来雕琢人生,拥有一种有艺术品位的生活。艺术化的生活是一种全身心、整体情感投入的有责任的生活,在占有艺术而超脱艺术的过程中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四大类体现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生成艺术素养,奠基美好人格,锻造求真、向善、唯美的良好精神境界,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与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奠基。
(一)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性
我们认为,所谓"基础教育"理应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工作与生活等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会吗?或许在很多关于音乐的认知中仍然把音乐作为一类特殊的艺术学科,而忽略了它对于学生人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其实,音乐也是基础。其基础性内涵既包括学生对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认知与把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情意基础的形成;它既要为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供保证,更要为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
(二)体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建构性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并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此相呼应,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地主动建构知识、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从音乐教学操作层面来看,要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发展的音乐教学情境,教师就应当要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意识地将教学的中心地位向学生转移。学生则应当体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欲;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逐渐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灵活,能够运用多种手段,主动与学习伙伴进行合作与信息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另外,还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能够以个性化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与经验,等等。
三、音乐教学价值该如何实现
音乐教学的价值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上,即通过教学让学生收获价值。因此,音乐教学应具有这样的价值品性:
(一)呵护学生的音乐表现欲
音乐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充分、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感悟、体验音乐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价值体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使其能够将自己的认知积极地表现出来,乐于表达、乐于交流,这样才能使价值观得到不断的肯定与强化。价值生成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上,音乐教学应让学生的个体心灵得到充分施展的空间。在学生的音乐表现中,他们不断地来归纳、呈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演唱、演奏、舞蹈等实践所构成的价值情境是一个艺术蕴涵的动态场,音乐表现欲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具有价值认识的权利,学生的价值认识权是其主动获取价值观的核心。
(二)引领学生自觉自愿地感悟
音乐价值是在学生的不断反思与反省中逐步生成和完善起来的,学生对于核心音乐价值观的认识,对于学习过程本身的目标的认识,都应当是一个自觉自愿的行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的音乐价值认识基础,音乐价值虽然是抽象的、广泛的,但是都能够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找到依据,而这些依据就是学生新的音乐价值观产生的必要条件。音乐价值实现就是要引领学生的反思进入音乐教学过程,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入手来进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经验,生成有经验基础的音乐价值观。
音乐教学本该要体现音乐的价值所在,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与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途径和模式,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教学与课程价值疏离的反思
可以说,无论是"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还是"文化传承价值",都是与学生的人生相互关联的,这些价值的基本内涵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已有述及,教学更应从学生长期的全面健康发展来把握其价值。学生幸福人生的重要标志就是艺术化的生活。
丰子恺说:"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这种生而知之的艺术显然是人生的至境,带领学生走向艺术的审美人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生艺术素养的积淀也不是几个音乐兴趣小组所能够解决的,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经典的熏陶与引领,才是学生发展的综合之路。当学生都会哼《大长今》《披着羊皮的狼》,而不知《将军令》《流水》为何物时,可以说,音乐教学正在失去它的作用,已经被学生所抛弃。有外国的音乐家说:"音乐是精神的食粮。"我们也可以说:"音乐是精神的家园。"所以说,音乐教学要从这四个方面来逐条落实其价值。
从音乐本身来看,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构成美,从音乐与美学的本质来看,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艺术感受过程。而感觉论美学则认为:"凡是与人的感觉、感性或情感有关的,不论其是否美,都可以进入美学,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感觉构成美学体验。因此,音乐与美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然而,当前的音乐教学恰恰缺乏了美的体验和感受,使得音乐教学没有了审美体验,没有了情感激荡,音乐无法真实作用于学生的心智,这样,音乐教学的本质功能丧失了。回归审美,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回归价值,这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课程价值的教学转化
我们认为,教育以塑造人籍以改变人类的生活为理想追求,人类生活的美好境界在于以艺术的方式来雕琢人生,拥有一种有艺术品位的生活。艺术化的生活是一种全身心、整体情感投入的有责任的生活,在占有艺术而超脱艺术的过程中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四大类体现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生成艺术素养,奠基美好人格,锻造求真、向善、唯美的良好精神境界,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与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奠基。
(一)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性
我们认为,所谓"基础教育"理应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工作与生活等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会吗?或许在很多关于音乐的认知中仍然把音乐作为一类特殊的艺术学科,而忽略了它对于学生人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其实,音乐也是基础。其基础性内涵既包括学生对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认知与把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情意基础的形成;它既要为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供保证,更要为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
(二)体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建构性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并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此相呼应,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地主动建构知识、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从音乐教学操作层面来看,要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发展的音乐教学情境,教师就应当要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意识地将教学的中心地位向学生转移。学生则应当体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欲;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逐渐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灵活,能够运用多种手段,主动与学习伙伴进行合作与信息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另外,还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能够以个性化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与经验,等等。
三、音乐教学价值该如何实现
音乐教学的价值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上,即通过教学让学生收获价值。因此,音乐教学应具有这样的价值品性:
(一)呵护学生的音乐表现欲
音乐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充分、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感悟、体验音乐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价值体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使其能够将自己的认知积极地表现出来,乐于表达、乐于交流,这样才能使价值观得到不断的肯定与强化。价值生成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上,音乐教学应让学生的个体心灵得到充分施展的空间。在学生的音乐表现中,他们不断地来归纳、呈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演唱、演奏、舞蹈等实践所构成的价值情境是一个艺术蕴涵的动态场,音乐表现欲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具有价值认识的权利,学生的价值认识权是其主动获取价值观的核心。
(二)引领学生自觉自愿地感悟
音乐价值是在学生的不断反思与反省中逐步生成和完善起来的,学生对于核心音乐价值观的认识,对于学习过程本身的目标的认识,都应当是一个自觉自愿的行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的音乐价值认识基础,音乐价值虽然是抽象的、广泛的,但是都能够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找到依据,而这些依据就是学生新的音乐价值观产生的必要条件。音乐价值实现就是要引领学生的反思进入音乐教学过程,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入手来进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经验,生成有经验基础的音乐价值观。
音乐教学本该要体现音乐的价值所在,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与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途径和模式,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 【发布时间】2022/10/30 14:20:30
- 【点击频次】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