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农村小学“读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蒲 静

【机构】 卫子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阅读是理解、内化的过程,习作是外化、表达运用的过程。阅读为表达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习作提供范例,是习作的基础;习作则是阅读的深化。把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起来,读中探写,写中促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那么,目前农村小学“读写结合”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呢?
  一、"读写结合"问题分析
  1.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
  新课标明确指出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一2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一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于农村条件的有限,加上家长观念落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
  (1)图书资源匮乏。图书量少,涉及面窄,内容老旧,无书读,无兴趣读,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
  (2)学生买书无门。书店甚少,所卖的书适合课外学生阅读的少,多为工具类、教辅类、作文类,使教师向学生推荐购买或借阅相关书籍成一句空话。
  (3)家长观念落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家阅读课外读物,家长却视为“不务正业”,对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的意义和作用持怀疑态度,即使愿花钱给学生买书,也只是一些教辅资料或“优秀作文”之类,导致大部分学生手里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可读物。
  2.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
  (1)图书资源不丰富,手中仅的有几本书,要么不喜欢读,要么已经读厌了,没有趣味了。
  (2)家长不阅读,周围的人不喜欢阅读,老师读的书甚少,学生自然受到不良影响。
  (3)家长只看分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学校只注重考试科目,关注考试成绩;教师只注重课本,关注知识的积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敢大胆尝试新课标“扩面增量”的要求。这样,学生也就只学书本内的知识,没有时间或兴趣读课外读物。
  3.教学活动中读写分离。
  很多教师对“读写结合”理解重视不够,在阅读教学中重文本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验、优美词句的积累,而轻范文引路,很少把课文作为习作的“范文”或例子”,只在单元结束后才进行一次习作,常常是“读写分离”。譬如,三至六年级学生都有一个摘抄(积累)本,教师要求学生把好词佳句、优美段落等摘抄下来,但很少有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搞随文习作或小练笔(如: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话、仿写、扩写、改写、翻译、写读后感等)。
  二、“读写结合”对策思路
  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就不愿意阅读,只有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有阅读的心向和欲望,才能真正把阅读落到实处。
  (1)教师要热爱阅读。教师广泛阅读各种读物包括儿童读物,适时与学生交流,向学生推荐有趣味的书籍,以带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给孩子买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
  (2)活动激趣。可以开展故事会、读书汇报会、读书卡片展示、课外阅读情况检查抢答赛、课外阅读成果展、校园读书节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与成就感,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
  2.阅读与练笔相结合。
  譬如,让学生模仿整篇文章的结构写,模仿某一段的结构写,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写,在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旁写下点滴体会、写读后感等;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积累、识记或仿写,灵活运用于习作之中,做到学以致用。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科研意识。
  教师要静心研读有关教育的书籍,掌握教育理论, 潜心研究教学,加强同伴互助,改变各自为战、自我封闭式教学,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探索“读写结合”之策,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
  • 【发布时间】2022/9/29 22:03:30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