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思想品德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作者】 小索平

【机构】 西藏聂拉木县门布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生命教育”其实就是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认识人生的社会意义,掌握在危难时求生的基本方法,将防病防灾、生命救护等一系列相关知识融合成一个生命教育体系。显然,这些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杞人忧天,相反,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生命教育”因其强调求生的科学方法而具有了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这种教育,学生们可以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还可以得到必要的科学知识。
  1、唤醒生命之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首先,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现实生命界,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的生命存在。
  其次,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保护生命,要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再次,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个性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这种差异,能够以平等之心,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悦纳万物。《珍爱生命》从“欣赏”生命、感知生命的美丽入手,唤起心中对生命个体的爱、尊重,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关心你爱护他》《友爱残疾人》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差异。
  2、理解生命之教材 
  品德课程是一门扎根学生现实生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中讨论、交流生活经历,开展体验活动,把学习到的经验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增长知识、显现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所以作为教师没有理由不拉开盖在文本内容上的帷幕,让学生走进生命与生活交融的宏大世界,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的学生只不过是一群小孩子,他们对生命又能理解多少呢?可我们不能忘了: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教育直面人的生命。如果教师能站在生命的角度,带着对生命的理解来设计品德与生活课,就会蓦然发现,品德真正蕴意生活、启迪生命。明白学习与生命之间是串联贯通的,教学就能让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成长的动力。可以说,教师能在文本背后的这个世界走得远些,学生也就能跟在后面走得远一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考虑教材和各种教学手段之外,更要从生命的角度诠释教学内容,用每一节课奏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音符,进而交汇成一曲动人的生命乐章,给学生的生命历程留下美好的印迹。 
  3、体验生命之价值
  过去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所学到的往往是抽象、背离现实社会生活真实层面、与生活脱节的常识。新课改强调了学习经历的获得,因此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思想品德课教材具体内容,多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的章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体验教学法、访谈教学法、讨论法、自我心理调节法等形式达成教育目标,尤其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主题辩论、短剧表演、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情绪情感,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处境,体谅他人,与人为善。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可开展如探访湿地实践活动,体验在自然界生物圈中并不因某种生物微小或不起眼而轻视它的生命,感悟自然界中生命的可贵与价值,进而树立起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的观念。
  4、提升生命之内涵
  专题讲座等主题教育话动,是最自接最有效的生命教育形式。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话、有效、多样的话动。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一形式,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内容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一起探究生命的可贵、生话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5、渗透生命之教学
  这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从事具体的实际操作工作,借已掌握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以学生感知为辅,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与感知的机会。让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观察、访问学会与人交往,能够运用掌握的事实来生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但组织学生调查、观察、访问时,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做到两点:一是被调查、访问的单位、个人或事物,要力争具有典型性。二是对在调查、观察、访问中获得的材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做到抓住实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6、实现生命之和谐
  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一种广泛的和谐。
  《关心你,爱护他》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组成的“众”,社会里的每个人各有特点,有的年老体弱,有的身强力壮;有的生活幸福,有的遇到一些麻烦……我们只有相互扶持、关爱,才能组成一个“众”(社会的本义)。这种关爱的基石是平等,不是“施与者”对“弱势群体”的情感,使学生懂得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让诚信伴随着我》激发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愿望。让学生不但从个人立身处世的角度看待诚信,更从社会遵纪守法的视角看待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诚信既是个人的德性修养问题,又是社会公德和法律准则,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必要成分。
  总之,作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实践者,作为生命教育的播种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生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课堂,用人性化的思想塑造学生,真正领悟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 【发布时间】2022/9/29 22:02:16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