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开启一片新天地——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
【关键词】 ;
【正文】课堂是教师的讲堂,更是学生的舞台。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求教师努力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更多地学习、实践、体会,达到学会自我学习的目的。
一、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改革的重点主要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背影》这课时,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在让学生讨论父亲爬月台的那背影时,有一个男生不顾文中父亲“背影”的凝重与厚度,几乎是大喊似的叫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不过我并没生气,而是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教育他们要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再引导学生注意这边课文的主题,继续回到课文的讨论中。学生见我没有责罚那个男生,讨论的更加热烈。其实,我们在很多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讨论,终结是:甲也对,乙也不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到头来大家都没错。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个性”发言?他们可以不顾文本的整体意义、深层意义而只顾排遣自己的感受或者非常任性地宣泄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不能剥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以情激情,触及学生的灵魂
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诗,在理解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时,要引领学生联系时代,理解郭沫若是在20年代初期, “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他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在教学时,要改变那种钳制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法,以情激情值得一试。当然这里所说的以情激情要避免泛泛而谈,面面俱到。以情激情要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聚射”作品主旨的“点”来作深层剖析,以鞭辟入里的方式,真正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使人有切肤之痛。这样,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所以 ,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 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 ,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紧跟时代的脉搏而跳动,紧随社会节奏而舞动
语文学科的时事性,实际性较强,是紧跟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是紧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而舞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样本,学生对社会的洞察、认识也来源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根据文本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思想的异同,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思考和评论,达到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国事、家事的目的,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注重时事热点,关注社会生活。
四、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网络已势不可挡地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也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资源。大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只是在课堂上,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现在的中学生很累,作业一天到晚都在做,但是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积累,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必然会促进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可选择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和新闻,可使学生既了解教材内容相关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开阔视野,了解世界,这也是促进学生对语文重新认识,产生兴趣的好时机。教师可多搜集与教材相关的照片、漫画等,在适当的时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利用网络选择适合学生的小游戏、诗歌、典故等,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班级通过语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巩固课上学习内容,创造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追帮赶超、互相感染、交流沟通,共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为打造高效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江;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0年18期
2、魏哲伟;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教师);2010年11期
3、沈刚;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年09期
4、王俊梅;浅议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8期
5、《语文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一、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改革的重点主要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背影》这课时,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在让学生讨论父亲爬月台的那背影时,有一个男生不顾文中父亲“背影”的凝重与厚度,几乎是大喊似的叫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不过我并没生气,而是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教育他们要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再引导学生注意这边课文的主题,继续回到课文的讨论中。学生见我没有责罚那个男生,讨论的更加热烈。其实,我们在很多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讨论,终结是:甲也对,乙也不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到头来大家都没错。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个性”发言?他们可以不顾文本的整体意义、深层意义而只顾排遣自己的感受或者非常任性地宣泄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不能剥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以情激情,触及学生的灵魂
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诗,在理解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时,要引领学生联系时代,理解郭沫若是在20年代初期, “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他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在教学时,要改变那种钳制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法,以情激情值得一试。当然这里所说的以情激情要避免泛泛而谈,面面俱到。以情激情要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聚射”作品主旨的“点”来作深层剖析,以鞭辟入里的方式,真正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使人有切肤之痛。这样,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所以 ,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 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 ,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紧跟时代的脉搏而跳动,紧随社会节奏而舞动
语文学科的时事性,实际性较强,是紧跟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是紧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而舞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样本,学生对社会的洞察、认识也来源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根据文本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思想的异同,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思考和评论,达到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国事、家事的目的,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注重时事热点,关注社会生活。
四、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网络已势不可挡地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也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资源。大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只是在课堂上,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现在的中学生很累,作业一天到晚都在做,但是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积累,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必然会促进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可选择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和新闻,可使学生既了解教材内容相关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开阔视野,了解世界,这也是促进学生对语文重新认识,产生兴趣的好时机。教师可多搜集与教材相关的照片、漫画等,在适当的时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利用网络选择适合学生的小游戏、诗歌、典故等,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班级通过语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巩固课上学习内容,创造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追帮赶超、互相感染、交流沟通,共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为打造高效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江;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0年18期
2、魏哲伟;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教师);2010年11期
3、沈刚;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年09期
4、王俊梅;浅议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8期
5、《语文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2/7/28 9:25:15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