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作者】 周晓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把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兴趣为参加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文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习兴趣,保持求知欲。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去的,需要严格的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去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无凝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天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是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老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老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而现在的教育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巧用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就靠我们如何在课前的几分钟里紧扣学习内容去激发和点燃。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导入新课的词语新颖,环节生动,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给学生一个悬念,把学生吸引住,就能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把握良机,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语导或悬案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的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和接近学生的经历与生活,因此老师应该多角度的转换教法,使他们更深刻的感悟生活,让他们自由的施展个性,多角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下去,学习的驱动力自然会逐步增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个成语故事、唱一首歌、猜猜灯谜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来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发法。
  利用教师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情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
   教师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所以我在任课班级坚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划分成六个“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轮换。把学生的读书、写字、作业质量、单元考试成绩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此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引导。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这两种兴趣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间接兴趣的力量,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尽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稳定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落实好素质教育。
  • 【发布时间】2022/7/28 9:23:20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