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学科,通过历史知识与社会知识的传递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小组中进行学习,学生会意识到思维与观念的多元化,加强自我思维的扩展与提高。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利用小组合作,课堂之上的生生互动更加频繁,教师也可以利用生生互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高效指导,使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与体系。初中历史课堂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正确的社会历史观,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质,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加强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进行分组,怎样进行小组建设。验证一些作法: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科特点,小组成员以4~6人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遵循小组成员的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握三个基本因素,即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与兴趣,同时也要考虑男女性别与住校生的比例问题。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相学习的效率及时收集资料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外,由于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一经确定,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记录本,在封页上统一编号。在这一类的学习小组中,也可以是小组成员根据小组特点和目标起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名称;另一类是临时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在特定的情况下,小组组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组合。
明确的小组成员角色定位与分工。验证一些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无论是课堂讨论学习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探究活动,小组成员都有必须明确的责任分工。他们既相互支持配合,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虽有分工,但落实不到位,这种临时拼凑的小组合作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成效。一般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或召集人: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间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成效。
为了使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小组成员的分工只能是相对固定。所谓固定指的是便于教师召开组长会议或安排组织活动的联系工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所谓相对指在讨论学习时,成员的分工应进行阶段性调整,一般以周为单位的调整比较合适,依次轮流担任。主题探究活动课多数是需要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和调查实践的,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具体的活动主题作好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一般包括组长一名(负责统一组织活动),资料收集员数名(负责收集不同的资料或调查不同的对象),资料整理员,成果介绍员等。以“历史遗址考擦”为例,首先要确定一名主题素质较强的学生为组长,来统一组织、安排整个活动,其余几位资料收集员分别负责调查收集家乡历史方面的资料;然后,由组长兼任资料整理员,负责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撰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请一位组员兼任打字编人员,统一编辑打印调查报告;最后由推荐的成员展示员(或集体协作)进行成果展示与介绍。
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方法。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进行熏陶、强化,培养和发展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根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为此,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反思。学会倾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耐心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倾听要的不是形似神非,也不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地去听。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要听辨对错,去伪存真,听中发现优点,听众求异求佳;学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说明要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会有不一致之处,就需要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时说服别人不能强词夺理,要表明自己的理由,态度要诚恳;学会欣赏,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人品。
什么样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是最恰当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它所能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切忌处处小组合作,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那么,历史与社会在哪些情况下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验证一些做法:第一是在进行类比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组织“母亲河”教学活动时,就长江与黄河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第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势,教师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作好工作,如:关注组队的技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兴趣点的激发;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探讨。
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让这种教学法在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个性化教学中结出课改的硕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利用小组合作,课堂之上的生生互动更加频繁,教师也可以利用生生互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高效指导,使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与体系。初中历史课堂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正确的社会历史观,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质,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加强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进行分组,怎样进行小组建设。验证一些作法: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科特点,小组成员以4~6人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遵循小组成员的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握三个基本因素,即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与兴趣,同时也要考虑男女性别与住校生的比例问题。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相学习的效率及时收集资料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外,由于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一经确定,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记录本,在封页上统一编号。在这一类的学习小组中,也可以是小组成员根据小组特点和目标起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名称;另一类是临时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在特定的情况下,小组组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组合。
明确的小组成员角色定位与分工。验证一些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无论是课堂讨论学习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探究活动,小组成员都有必须明确的责任分工。他们既相互支持配合,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虽有分工,但落实不到位,这种临时拼凑的小组合作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成效。一般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或召集人: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间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成效。
为了使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小组成员的分工只能是相对固定。所谓固定指的是便于教师召开组长会议或安排组织活动的联系工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所谓相对指在讨论学习时,成员的分工应进行阶段性调整,一般以周为单位的调整比较合适,依次轮流担任。主题探究活动课多数是需要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和调查实践的,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具体的活动主题作好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一般包括组长一名(负责统一组织活动),资料收集员数名(负责收集不同的资料或调查不同的对象),资料整理员,成果介绍员等。以“历史遗址考擦”为例,首先要确定一名主题素质较强的学生为组长,来统一组织、安排整个活动,其余几位资料收集员分别负责调查收集家乡历史方面的资料;然后,由组长兼任资料整理员,负责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撰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请一位组员兼任打字编人员,统一编辑打印调查报告;最后由推荐的成员展示员(或集体协作)进行成果展示与介绍。
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方法。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进行熏陶、强化,培养和发展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根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为此,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反思。学会倾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耐心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倾听要的不是形似神非,也不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地去听。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要听辨对错,去伪存真,听中发现优点,听众求异求佳;学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说明要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会有不一致之处,就需要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时说服别人不能强词夺理,要表明自己的理由,态度要诚恳;学会欣赏,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人品。
什么样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是最恰当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它所能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切忌处处小组合作,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那么,历史与社会在哪些情况下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验证一些做法:第一是在进行类比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组织“母亲河”教学活动时,就长江与黄河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第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势,教师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作好工作,如:关注组队的技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兴趣点的激发;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探讨。
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让这种教学法在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个性化教学中结出课改的硕果。
- 【发布时间】2022/7/28 9:22:28
- 【点击频次】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