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快乐教学

 

【作者】 吴 丽

【机构】 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思想品德课往往被认为是一门讲大道理、讲空话、为思品需要而进行宣传教育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往往是对学生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式的灌输。这种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效果甚微,人人对思品课望而生畏、昏昏欲睡。甚至思品教师也被冠上了孔老夫子的头衔,一度成为迂腐、守旧、顽固的代名词。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快乐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挖掘学习潜能。
  思品课的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观点、概念和原理,念课本、念教案、“满堂灌”,成了“一言堂”,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厌恶。这样会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埋没了学生的闪光点。而新课改强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在课上想学、愿学,他们才能会学、学会,课堂教学才能真正高效。课堂教学就像一场演出,演出的地点是教室,时间45分钟,导演是教师,学生是演员。只有师生都做好课前准备,戏才能演得精彩。教师的编写教案是起了一个“编剧”的作用,教师当“导演”,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尽情地表演,充分地展示。
  二、体验情境展开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新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但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退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情境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创设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总之只要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就能产生好情境。但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回归学生现实生活,注重情感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三、关注每位学生,激励学生成长
  课堂教学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课堂上善于运用激励,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用多种方式肯定和赞许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领略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信心,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鼓励和赏识就像生命中的阳光和水一样对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要经常使用,提高学习效率,体念学中乐,乐中学。
  四、积极鼓励引导,变惩戒为预防
  表扬、鼓励比批评、惩罚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其进取心和责任感,强化其积极行为。而来自教师的夸奖和鼓励,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被满足,就会成为促使他们奋发学习的巨大动力。提倡激励也并不是就要忽视或抛弃惩戒,只有激励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学生需要知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并加以改正。适当的惩戒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也是真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表现,有分寸的惩罚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在由于计划生育和传统教养观念,出现了好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很少体会到失败和挫折,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所以当他们犯错时,适时地进行惩戒,反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给批评和惩戒披件表扬的外衣,以尊重为前提,维护其自尊心,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所教的学生——冯吉祥,是一名上课经常插嘴,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跟着别人瞎掺和的学生,当你叫到他时又一句话不说。这种情况很令我气愤。于是我在课下下了一些功夫,向别人了解了一下他的情况,发现他这种行为是为了让我重视他。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方式:只提问举手的学生,并且暗示他:我喜欢举手的学生,希望你举手回答问题。几次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举手回答问题,并逐步改正上课乱说话的毛病。此外、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五、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教学是美好的,美好的教学,少不了快乐。总之,善于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学,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的教学形势,我们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实现师能在乐中教,生能在乐中学的美好情境,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3.
  [2]王颖.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J];中国教师;2013.
  • 【发布时间】2022/7/28 9:15:57
  • 【点击频次】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