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人才引进还需标本兼治——论地方高校如何依托人才引进建设高水平大学

 

【作者】 任 嵩 姚文兵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输出高层次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走向核心要素。高水平大学建设却又离不开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的依托和拉动。高层次人才既是高水平大学的产物,也是其重要投入。本文以其为切入点,着重剖析地方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区位、专业、平台及人才之间的重要关系,借鉴发达国家及中国发达地区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先进理念,结合国家对地方高校实际人才培养需求及其自身定位与特色,探索建立适用于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引进战略。
  关键词: 人才引进,地方高校,高水平大学
  Abstract: High level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is the strategy to enhanc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output high level talented person, which is a key element to lead the country’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High level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need the high-level personnel and the high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High-level personnel is a product of a high-level universities,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inpu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gh level talented person and the location, cultural , professional of universiti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construct high level universities. Draw lessons of advanced concept of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ed areas of China, combined the actual state of local universities , to establish suitable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strategy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ing high leve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 Talent introduction , local universities , the high-level universities
  1 前言
  高水平大学概念的提出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转变,它的价值高低取决于能否在现有基础上生产和再生产出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大学教师等相关主体发展需要的社会资本或发展资本[1]。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和实现高水平大学的主要承担着,高校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教学科研实力,从而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实现高校自身价值。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建设更多基于政府思路,通过国家意志左右资源分配,最终形成“资源分配剪刀差”[2],以较多的资源首先满足较少一部分高校,着力打造和发展其成为高水平大学。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的平台落差,使得不同高校之间“马太效应”愈发明显,然而想要通过该方法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却始终难见成效。政策造就的平台落差使得高层次人才惯性向更高的平台流动,使得人才垄断的格局逐渐形成,处在高等教育系统“金字塔”顶端的大学永远没有被赶超的后顾之忧,而处在底端的地方高校则很难有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人才逆境的方法。对当前的中国地方高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尤为紧迫,它是“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部分, 是迅速提升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步骤,国家需要地方建设高水平大学,地方高校却更需要依托高层次人才来实现这一目标。
  2 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明确指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高水平大学概念的提出,是一种教育思路的转变,也是一种打破传统教育资源垄断的举措,衡量高水平大学的标准也不在粗放由单一性指标体现。地方高校,基于区位特色、专业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壮大,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冲破垄断的重要途径。
  目前,传统重点高校人才已接近饱和,而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大规模的并校扩张使得许多特大型综合性高校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当国家逐渐淡化对重点高校的政策性扶持后,虽然其依然占据着资源上不可比拟的领先优势,但垄断的局面慢慢被打开。高校的平台、区位、专业水平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一部分专业水平很高,地域优势良好的地方高校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传统“985”、“211”高校的“贫富分水岭”逐渐消除。区位特色,城市水平,生活福利,文化素养及文明程度都成为一个地方高校可以宣传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同时,高校自身专业素养,生源质量,教育水平,科研平台等又为高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当政策不再向部分高校倾斜时,地方高校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争夺教育资源,这时的教育进入了一种合理竞争和自由秩序。
  与高校产业发展相呼应,高层次人才的自主选择权和择业意向理智和多元化起来,不再盲目和单一的冲刺一线城市及重点高校。地域特色、专业水平、科研平台、生活福利乃至交通便捷程度都或许会成为影响高层次人才择业的重要因素。传统高校高层次人才相对饱和的现状及高层次人才择业观念的转变,给地方高校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他们可以依托人才建设一流的科研平台和教学基地,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贡献社会的同时反哺高校,从而达到一种良性循环。教育的自由给人以理性的思考空间,同时给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高层次人才成为地方高校发展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承担着。
  3 困难与问题
  3.1 财政资源短缺
  虽然高校发展进入了一种百花争艳的时代,无论传统重点院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历史积累下来的资源分配不均依然存在,这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依然是阻碍地方高校引进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因素。经济实力是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的首要决定因素[3],经济实力强,给出的人才经费就高,对高水平人才吸引力就大。地方高校相较于重点高校,财力悬殊较大,虽然也能拿出一些资金引进高水平人才,但受到财政资源印象,吸引力不够,人才引进十分困难。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普通高等本科高校1170所,其中中央部委院校110所(包括教育部73所,其他部委37高校),占9.4%,地方部门院校668所,占57.1%,民办院校392所,占33.5%[4]。2009-2013年的五年间,政府拨付全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2647.69亿元,其中的72%被112所“211”和“985”高校瓜分,但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名单的高校只占中国各类普通高等院校的5%[5]。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中国高校人力资源存在畸形的“数量不足”和“相对过剩”的矛盾局面。“不足”和“过剩”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较少,高层次人才分布异常不均,重点院校“人满为患”,高层次人才扎堆,地方高校“求贤若渴”,高层次人才需求难以满足。
  3.2 高校软实力薄弱
  高层次人才引进是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步骤,然而,单纯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进”环节,盲目为了实现数字上的增长而一哄而上,甚至于高校之间互挖墙脚均是不可取的做法[6]。地方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应当试图找到“标本兼治”的方法,人才引进方式方法是“标”,高校软实力才是“本”。目前,高校软实力薄弱是制约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地方高校花大力气将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却“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地方高校想要建设高水平大学除了一流的硬件条件,学校自身教学、科研等软实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非同小可。教学、科研平台建设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而现有平台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需求又使得人才难以引进,这似乎陷入了一种悖论,近些年由于地方院校科研平台实力的制约导致高层次人才“引入后流失”的现象不断发生。有些地方高校学科水平、师资力量较弱,高层次人才引进之后无用武之地,前期积累的科研成果没有办法继续使用,许多工作还要从头开始,待遇再好也难以留住人才。因此,只有不断自我提升,提高学校教学、科研软实力,建设一流的学科、专业,形成聚集效应,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才能突破瓶颈,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才能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3.3 人才引进观念落后,模式单一
  在该背景下,现如今高校之间存在越发明显的“马太效应”,即越是科研教学能力突出、资金雄厚的高校,越是重视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引进方式方法越是先进和多样;越是相对落后的地方专业院校,越是容易忽视对高层次人才对抢占教学科研高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价值,方式方法不仅单一而且落后。一是有些高校对人才引进不重视,不注重思考和借鉴高水平大学人才引进的模式,常规性的招聘工作养成思维定式,认为引进人才等同于公开招聘,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致使引进高水平人才工作容易落空,工作无抓手。二是管理手段粗放,引进工作浮于表面:一些地方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往往要求他们全职来校工作,否则不予引进;有些高校允许柔性引进,但手段单一,流程模糊,相互约定内容指标性太强,操作性较弱。三是观念保守,引进不够大胆。受财政资源约束,有的地方高校对于人才引进过于慎重,担心“投入”不及“产出”,不考虑如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反而在引进前就制定了各种约束机制,熟不知人才投入是“长效投入”,人才发挥其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并非立竿见影,而人才引进也绝非是“花钱买文章,花钱买课题,花钱买业绩”。
  4 对策与建议
  4.1 以区位特色和专业特色弥补经费不足
  地方高校想要依托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有独特的眼光和精准的定位,必须充分借力国家和地方政策,依靠区位特色打造学科优势,最终突围困境。当前,已经有不少地方高校,抓住机遇,依托区位特色,凭借优势学科打破资源垄断,在重大项目申报,科研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地方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吸引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必须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将区域优势产业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为区域人才培养和输出提供重要助力,同时产学研的结合可以为学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弥补学科在财政经费中不足。找准区位特色还体现在人才吸引和培养上,地方高校可以借助产业区位优势发展成为本校科研平台优势,但如果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和高校优势学科平台,就有可能成为招揽高层次人才的金字招牌。在专业建设方面要着力体现学校专业特色。专业之间以强补若,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建设优势创新学科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和分类管理,激活学科活力。同时,通过聚集和重新整合资源,组建跨学科平台,争取高端人才项目,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充实的科研经费吸引高层次人才乃至人才团队。再以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导向,依托高层次人才冲刺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实现人才引进与平台建设无缝对接。
  4.2 建立学术活跃与行政规范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海外人才是高水平大学扩充人才队伍的通行做法,也是在较短时间内填补领域空白,突破学术瓶颈,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条宝贵经验。高层次人才具有稀缺性、尖端性、专业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在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提高待遇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学校自身综合实力薄弱。许多地方高校开始为高层次人才“筑巢引凤”,所谓“筑巢”,不仅需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更要在软件方面加以提升,通过建立一种行政规范与学术活跃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7],提高学校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规范的行政制度为人才引进扫清制度障碍,在规范的体制下,各类人才都可以依据制度享受相应的待遇,同时制度的约束性既可以对人才的学术水平进行把关和衡量,又可以对人才科研业绩工作量进行审核和评价,使得人才引进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活跃的学术风气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前提,高校机构应当在规范的行政体系下构建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在制度的大框架下,更多的体现出自由的思想和人文关怀,为高层次人才营造出一种相对自由的学术科研氛围,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既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又满足人才需求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特点。
  4.3 转变人才引进思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地方院校没有国家重点高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培养充满了必要性和挑战性。不拘一格吸引人才,在体制的框架下最大化发挥学校优势,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是地方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首要工作。一是要强化人才引进意识,着重引进具有专业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将人才工作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第一要素。立足于自身发展层次和发展需求,依托高校系统人才优势,大力引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二是要转变人才引进观念和思路,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以更高的眼光和更广阔的视野“抬起头,走出门,伸出手”,依托国家和地区各类人才计划和人才项目,将“主动走出去”与“灵活引进来”相结合。三是改变传统人才引进方式,采取个人引进与团队引进相结合,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配合的方式,逐步建立起“落脚不必落户,引智不必引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人才观,根据“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智力引进、来去自由”的原则[8],多渠道,多方法引进高层次人才。
  5 小结
  高层次人才引进是地方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主要推动力。受财政资源短缺、学校软实力薄弱、人才引进观念落后、方式单一等不利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当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形势严峻。在当前背景下,地方高校只有依托区位特色和专业优势,建立学术活跃与行政规范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转变人才引进思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科学可持续发挥学校的聚集效应,达到“标本兼治”才是突破人才困境,最终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董云川,罗志敏. 高水平大学建设:一种新框架和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6):49-55,64.
  [2]徐永. 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及其检视[J]. 教育发展研究,2013,(19):23-26.
  [3]王永祥. 省属高校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难的原因及对策[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3,(15):89-91.
  [4]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5]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需要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EB/OL].
http://money.163.com/14/1122/04/ABKJTUG200252G50.html
  [6] 陆道坤,白勇,朱民.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53-57.
  [7]张立彬.“区域特色,全国一流”:地方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定位及其路径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13,(5):68-73.
  [8]张洁,宋增伟. 海南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J]. 学理论,2010,(10):302-304.
  • 【发布时间】2022/7/28 9:13:07
  • 【点击频次】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