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要夯筑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

 

【作者】 余金涛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学校教育构建的是人的文化精神世界,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族文化;新课程理念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那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无不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全球化和本土文化趋势日趋显著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保持自身个性,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也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①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她对我们青少年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实施生本教育,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源头活水。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1】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一、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注重民族文化的熏陶和积累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③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文言诗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的特殊性,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提出“吟诵古诗文,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采取“导、定、集、评”的方法,来加厚学生文化底蕴。
  1、导 即引导学生明确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古人写文章、作诗注重音律,文言文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而诗词曲赋语言的精美更不待言。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定 即明确目标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诵读计划确诵读内容:《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中短小精悍的篇目40篇左右;《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耳熟能详的篇目20篇左右;《小学生必读古诗文》70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以及校本中诗词警句。此外还规定:1)天天3个“一”,即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2)周周3个“一”,即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章;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3)月月3个“一”,即要求语文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年级举行一次有关古诗文竞赛活动。
  3、集 即搜集整理,展示成果。在学生养成自觉诵读古诗文习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卡片或笔记本摘录名言佳句。一张卡片摘一条名言或警句,注明出处,备引用时查对匡谬,务求准确。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到一定量后,再按主题归类:如勤学篇、爱国篇、忠义篇、励志篇等上传到各班设计的“亲近经典——剑门关小学教育科研中学习交流在线”网页上,实现资源共享。
  4、评 即评价学习效果。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竞赛)次数和成绩(态度)以及荣誉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二、营造“文化课堂”氛围,领略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风采
  语文课程凝聚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她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挖 即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词句、段落层次、主题思想,还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子。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散步》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经作者的思考升华,却蕴涵着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浓浓亲情寄寓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钓鱼的启示》让我们感受到爸爸的高尚品格与情怀,更让我们懂得了对诱惑的抵制和制度的坚守;《中国石拱桥》、《北京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建筑文化的富丽堂皇;《索溪峪的野》、《三峡》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旖旎风光;《各具特色的民居》、《社戏》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
  2、设  即设置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比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的景色之美,成就之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随着课文阅读,再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印证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使学生获得直观深刻的印象,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
  3、品  即品味作品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古诗、现代散文等),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1)从语言美中品味
  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④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2)从形象美中品味
  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美貌如花,心地善良,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她身上有英勇无畏的胆识,有对父母的孝心,也有“出门看伙伴,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性情,这样,整个任务形象就饱满了。
  3)从情感美中品味
  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斑羚飞渡》对可贵的种族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热情赞扬;《安塞腰鼓》对精湛传统文化的热忱;《土地的誓言》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实践。
  三、开发“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文化品味和境界,由语文教师实施该课程的学习与指导。
  1、编  即编写《语文与文化》校本读物。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文化专题形式,共安排了“三国文化”、“豆腐文化”、“民间文化”等,采用“点面结合”、“图文结合”的方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并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及“活动”等练习设计,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实践探究能力。
  2、建  即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在校园网站中,开辟“亲近经典”版面,向学生提供“四书五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Inter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并将其内容发在学校网站上,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四、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②
  剑门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剑门关有着三个时期的文化特色,首先一个就是上古时代五丁开山文化体系;第二个是以蜀国为主体的三国文化体系;第三个是以红四方面军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体系。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
  1、查  即开展调查考查活动。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剑门关的文化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③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2、写  即在调查考查的基础上,编写有关家乡文化的小册子。如《剑门关民间故事》、《剑门关风俗习惯》、《剑门关地方文艺》、《剑门关名人故事》、《剑门关名胜古迹》等。
  3、宣  即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①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②为社区群众策划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③开展主题为“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的演讲会,引导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想。
  “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1】当语文科的性质重新确定为“文化载体”时,语文教师更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重铸新世纪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我们应乘课程改革的春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遨游,光大中华文化传统,夯实传统文化的底蕴。
  【注释】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3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③转引自郭春鹰:《腹有诗书气自华》,[J/OL]解放军报网络版
  http://www.pladaily.com.cn/html/2000/03/16/f20000316_01.htm,2005-11-06
  ④转引自李正兵:《真情所至  妙文生焉》,[J/OL]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http://www.ruiwen.com/news/4294.htm,2001-04 13
  参考文献:
  [1]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J/OL]中国语文课程网http://chinese.cersp.com/sort.php sortid=7,2005-09-18
  [2]龚丽萍朱德全:《语文新课程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J/OL]http://www.pep.com.cn/200403/ca386169.htm,2005-10-08
  • 【发布时间】2022/7/28 9:11:37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