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作者】 何 燕

【机构】 三河市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让学生爱科学课,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高昂的学习热情中不断探究科学知识,获取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兴趣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就会喜欢上科学课。
  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还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完成课外作业。我和学生一起做过“土电话”,玩过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感情融洽,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科学研究活动。
  利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么?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从科学教学出发,就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如上“淀粉的踪迹”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干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每个同学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整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报告,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
  通过展示动画,引起学习兴趣。科学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的关键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学“鸟”这一课,首先放鸟的录像,千姿百态的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百鸟之中,乐于跟随老师去学习鸟的知识。
  寓教于游戏中,培养学习兴趣。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导入新课就可以采游戏的方式,如教学“植物的果实”时教师先请学生猜几则关于果实的谜语:“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了红饺子,吐出白珠子。”“身穿绿衣裳,肝里水汪汪,生的孩子多,个个黑脸堂。”学生猜出了很开心,并初步掌握了果实的特征,然后再学习果实的知识更有兴趣。讲授新知识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如教《磁铁》时,教师可以用“磁铁钓鱼”、“巧取曲别针”的游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都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游戏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的看看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效果十分明显。 
  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关注儿童原有的认知基础。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科学课本身具有趣味性浓的特点,许多教学内容很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课程优势,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科学。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可以把课外的一些问题带到课堂中进行研究和学习。
  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多让学生亲历科学学习的过程。
  通过带领孩子们开展“认识大科学,热爱大科学”的实践活动来发展兴趣。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班队活动的机会,结合科学教学,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科学,热爱大科学”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科学博物馆、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探求大科学奥妙的兴趣。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的确这样,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但是当你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科学中去学习植物知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少先队“美化校园”的活动,及劳动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菜,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询问园丁,翻阅书刊、查找生物辞典,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以后,他们不管到公园去,还是到田野去,或是在少儿营地活动时,都会注意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主动学习有关植物知识。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科学真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大科学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科学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科学、喜爱科学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科学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知识,在教学中,有机利用一些课件,进行资源整合,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扩展学习知识面。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阅一些资料,丰富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认知方式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当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发布时间】2022/7/28 9:07:51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