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中职历史“导学案”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中职历史“学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历史发展线索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学案”教学,经过自主学习阶段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创新思维,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使之成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学习的根源。
关键词:中职教学 历史“导学案” 自主学习 能力提升 激发创新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两句话正是“导学案”教学最贴切的诠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这样说:“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鱼”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将会使学生职业发展终身受益。
一、 学习能力的概念
学习能力包括“多元才能”和“核心能力”,通常评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准则有这些: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专注度、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学习完成后情感上自信心、成就感的提升。学习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根源。
二、“学案”教学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学案”实施中,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行系统的培养。
(一)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1、结合教材构建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在“学案”设计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构建阶段知识体系,不仅要掌握好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点,还要把握住阶段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阶段中的知识结构;理清各阶段历史的基本线索,掌握好每一历史阶段的事件以及各方面的内容,把握中心问题;只有注意历史层次,才能掌握好历史阶段特征,构建阶段知识体系。《先秦——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开篇》中包含三个教学内容《我国的原始居民与原始农耕生活》《夏、商、西周文明》《春秋和战国》,在“学案”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每一课的知识体系,完成每一课的思维导图。单元学习完成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构建单元思维导图,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学习完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六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构建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知识体系,这样既便于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又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以及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2、结合历史发展线索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即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经过、事件的结果以及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都有着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特点。教师在“学案”教学中,要结合每一个历史事件发展的进程组建多个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由点及面,培养学生抓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学习能力。如在讲授近代现代史部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早期探索》这一单元时,教师在“学案”设计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每一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三条主要线索:既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即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即抗争史和探索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到全、点到线、到面掌握历史知识,围绕侵略与抗争、探索为主线,在完成单元的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主干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基本的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的情况,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从封建制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民族发展情况构建每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样的历史发展脉络去构建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尤为重要。
(二)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案”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己经过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阅读提取重点知识的习惯
历史学科中有很多课外资料,在“学案”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如人物介绍、历史小故事、乡土介绍,这些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归纳总结,提取出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人物的主要评价、成就、贡献,择主要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故事的介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根据“学案”提示,从教材中把握基础、重点、难点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目标的设计要根据实际学习内容和个人学习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范围,设定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学习计划不要太满、太死,要有一定的余地,使计划有一定的机动性,这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三) 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案”设计时,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题型,标准过高,学生达不到要求,屡遭失败,就会产生挫败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自信心。“学案”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小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会当众发言,从行动上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第一次完成课程展示之后,教师要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学生的发言,只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展示形式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可以一步一步提高,第一次发言的时候,可以带手写稿,看稿子完成,第二次的时候凭记忆完成,通过完成“学案”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大胆自信。
(四) 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成就感
学习成就感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在思想上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来源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完成“学案”内容,来源于课堂的一次次发言(即使他发言不够准确、语言表达不够通顺);来源于被老师的赞扬(教师可以从学生发言的精确性、对问题观点的新颖度、普通是否话标准、是否抓住主题进行评价);来源于被同学的欣赏(同学们的掌声)。“学案”教学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案”内容,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学习的满足,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五) 引导学生培养和激发创新思维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案”完成的过程经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及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学案”学习方法的交流,让更多的同学采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将所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重建。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自己“学案”学习的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自主完成“学案”并制定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班内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弥补自己在学习过程之中的不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得出创造性的学习知识的方式。
三、提高学习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这在中职历史“学案”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历史知识是纷繁复杂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教师“学案”教学是得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的,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努力的了解历史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案”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2、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对于学生今后职业发着决定性作用。“学案”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猎“渔”技巧。教师只有交给学生学习技巧,迅速胜任工作需求,掌握工作技能,才能使他在社会中不断学习,适应社会需要。
总之,教师在历史“学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目的;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在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夏亮,刍议优化初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7年07期
[2] 蔚爱琴,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J],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09期
[3] 石木珍;浅谈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上);2016年07期
关键词:中职教学 历史“导学案” 自主学习 能力提升 激发创新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两句话正是“导学案”教学最贴切的诠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这样说:“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鱼”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将会使学生职业发展终身受益。
一、 学习能力的概念
学习能力包括“多元才能”和“核心能力”,通常评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准则有这些: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专注度、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学习完成后情感上自信心、成就感的提升。学习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根源。
二、“学案”教学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学案”实施中,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行系统的培养。
(一)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1、结合教材构建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在“学案”设计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构建阶段知识体系,不仅要掌握好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点,还要把握住阶段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阶段中的知识结构;理清各阶段历史的基本线索,掌握好每一历史阶段的事件以及各方面的内容,把握中心问题;只有注意历史层次,才能掌握好历史阶段特征,构建阶段知识体系。《先秦——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开篇》中包含三个教学内容《我国的原始居民与原始农耕生活》《夏、商、西周文明》《春秋和战国》,在“学案”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每一课的知识体系,完成每一课的思维导图。单元学习完成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构建单元思维导图,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学习完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六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构建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知识体系,这样既便于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又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以及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2、结合历史发展线索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即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经过、事件的结果以及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都有着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特点。教师在“学案”教学中,要结合每一个历史事件发展的进程组建多个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由点及面,培养学生抓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学习能力。如在讲授近代现代史部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早期探索》这一单元时,教师在“学案”设计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每一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三条主要线索:既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即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即抗争史和探索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到全、点到线、到面掌握历史知识,围绕侵略与抗争、探索为主线,在完成单元的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主干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基本的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的情况,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从封建制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民族发展情况构建每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样的历史发展脉络去构建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尤为重要。
(二)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案”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己经过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阅读提取重点知识的习惯
历史学科中有很多课外资料,在“学案”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如人物介绍、历史小故事、乡土介绍,这些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归纳总结,提取出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人物的主要评价、成就、贡献,择主要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故事的介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根据“学案”提示,从教材中把握基础、重点、难点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目标的设计要根据实际学习内容和个人学习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范围,设定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学习计划不要太满、太死,要有一定的余地,使计划有一定的机动性,这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三) 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案”设计时,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题型,标准过高,学生达不到要求,屡遭失败,就会产生挫败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自信心。“学案”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小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会当众发言,从行动上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第一次完成课程展示之后,教师要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学生的发言,只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展示形式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可以一步一步提高,第一次发言的时候,可以带手写稿,看稿子完成,第二次的时候凭记忆完成,通过完成“学案”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大胆自信。
(四) 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成就感
学习成就感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在思想上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来源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完成“学案”内容,来源于课堂的一次次发言(即使他发言不够准确、语言表达不够通顺);来源于被老师的赞扬(教师可以从学生发言的精确性、对问题观点的新颖度、普通是否话标准、是否抓住主题进行评价);来源于被同学的欣赏(同学们的掌声)。“学案”教学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案”内容,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学习的满足,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五) 引导学生培养和激发创新思维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案”完成的过程经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及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学案”学习方法的交流,让更多的同学采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将所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重建。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自己“学案”学习的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自主完成“学案”并制定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班内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弥补自己在学习过程之中的不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得出创造性的学习知识的方式。
三、提高学习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这在中职历史“学案”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历史知识是纷繁复杂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教师“学案”教学是得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的,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努力的了解历史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案”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2、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对于学生今后职业发着决定性作用。“学案”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猎“渔”技巧。教师只有交给学生学习技巧,迅速胜任工作需求,掌握工作技能,才能使他在社会中不断学习,适应社会需要。
总之,教师在历史“学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目的;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在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夏亮,刍议优化初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7年07期
[2] 蔚爱琴,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J],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09期
[3] 石木珍;浅谈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上);2016年07期
- 【发布时间】2022/7/28 9:06:52
- 【点击频次】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