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应急救援行动中部队倦怠心理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王闻婧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2015年,武警部队参与了天津港“8.12”爆炸事件等多起应急救援行动,笔者对参与行动中的官兵进行了深入访谈与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任务中后期,大数官兵则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倦怠心理。而当前基层指挥员把任务现场出现的倦怠心理误认为是一种“懈怠”或者“厌倦”,因而不能很好的管控这类现象。因此必须充分分析倦怠心理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的表现、影响因素、调控措施,以确保应急救援任务圆满完成。  
  关键词:  倦怠心理  影响因素  调控措施
  2015年,国家发生了天津港“8.12”爆炸事件、深圳山体滑坡、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重大灾难性事件,武警部队及时进行应急救援行动。笔者对2015年参与应急救援行动中的官兵进行了深入访谈与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行动前期,仅有极少数人因难以承受灾难事故场景而出现惊恐、焦虑、无助等负性心理,而大部分官兵对这类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的任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亢奋与迫不及待的心理状态;而在任务中后期,绝大数官兵则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倦怠心理。而当前武警部队对倦怠心理的认识比较浅薄,基层指挥员把任务现场出现的倦怠心理误认为是一种“懈怠”或者“厌倦”,甚至是懒惰、怯懦、不负责,把倦怠官兵看成是人品差、能力差的一种表现,还有人把倦怠官兵当成是“神经病”,因此不能很好的管控这类现象。故笔者将倦怠心理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的表现、影响因素、调控措施探究如下:
  一、倦怠心理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的表现
     倦怠作为一个舶来词,起源于西方,是一种发生于正常人身上的持续的、负性的、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状态。在警察、教师、医生等职业比较普遍,近年来,倦怠心理在军队中,尤其是遂行任务中后期比较典型。其主要特征是耗竭,并伴随着行动中的烦恼、有效性降低、动机下降、不良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等特征。应急救援行动中后期官兵倦怠心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疲劳。情绪低落或冲动,出现萎靡的精神状态,抑郁、愤怒或有敌意;人际关系紧张、言行过激、烦躁;缺乏认知兴趣、处理问题简单机械、健忘;抽烟、喝酒、多食或有刻板行为;二是躯体疾病。集中体现在睡眠障碍、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三是行为懈怠。擅离岗位、投机取巧、马虎大意、草率从事、意志衰退、注意力涣散,动作迟缓等。
  二、倦怠心理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的影响因素
  出现倦怠心理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任务的性质特点决定的。如天津港“8.12”爆炸事件,涉及到消防部队、防化部队、武警部队及地方政府等各级力量,综合处理种种救援行动,所以官兵会感到对任务的掌控能力降低,各单位之间在分工与协作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出现缺乏控制感、心理冲突等感受,而这些心理感受也是促成倦怠心理的要素之一;其次是由任务环境所决定的。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往往要求官兵注意力高度集中、警觉性提高、任务单一反复、任务环境差等特点,由于大量消耗官兵的心理能量,在任务中后期心理耗竭严重,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疲劳,为倦怠心理滋生土壤;再次是由任务的时间节点决定的。在任务前期官兵多半会表现为心理迫切、自身价值感提升、亢奋等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但随着任务持续3-5后,类似搜救生还者的任务即将结束,剩下一些琐碎事情,巨大反差之下,官兵自身价值感下降。如“烟家沟山体滑坡事件”,事件发生3天后,就基本无任何生命迹象,行动的重点也从即刻救人向搭建帐篷、重建房屋等内容转移,一些官兵会认为不救人,行动就失去了意义,导致兴趣下降,出现懈怠行为,续而滋生倦怠心理。
  三、倦怠心理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的调控措施
  一是正确认识倦怠心理。倦怠心理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从倦怠官兵的行为观察,绝大部分官兵都能正常完成行动,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基本在部队规范的范畴,只是偶尔冒进或是影响人际关系。而在自我认知和对任务的认知上则有夸大或缩小的倾向。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疲劳往往不容易恢复。在情绪上倦怠官兵并没有出现病态情绪,但已经出现不正常的倾向。总之,倦怠心理是一种“亚健康”的情绪心理状态。基层指挥员既不可把其当成“重点人”、“二类人”,也不能任其发展、不管不问。
  二是建立倦怠心理的检查和干预机制。首先在总队一级心理咨询师队伍抽调相关人员,再配以相应的联或人员及宣传员,成立“倦怠干预小组”。在任务中后期对倦怠心理的状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对象是基层官兵,但检查的着眼点在与组织,如:官兵对任务的投入状态、是否出现群体性倦怠、哪些组织需要引起注意,以便于能及时得到改善;其次充分利用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社会通用的是MBI,而军队内部则有《军人倦怠心理测试》等问卷调查。组织内部的问卷调查要尽量让每个官兵都能参与其中,在调查前要做好相应的动员工作,讲意义、要求、注意事项和反复宣传,确保每一名官兵认真负责的完成问卷。问卷回收后,“倦怠干预小组”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出来后,尽快呈报相关部门,交与大队以上干部讨论,借此收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对倦怠心理比较严重的部门和个别官兵进行访谈。获得更为具体的情况和意见。最后,提出职业倦怠分析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相关部门予以实施。事后进行回访,检查干预结果。
  三是有效运用情绪的自我调剂。负性情绪往往是倦怠心理的核心。愤怒、敌意与抑郁往往在任务中后期相应出现,所以做好情绪调节也是疏导倦怠心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情绪调控的方法很多,运用错觉和幻觉影响情绪,利用语言和动作进行暗示,发挥积极的想象产生激情。根据调控的方向,还可以利用心理宣泄、诉说、使情绪发生转移。用相反的情绪代表形成转化控制、采取措施使强烈的情绪冷静下来的冷话控制,自我激励,是自己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的自激控制。”①还可以排或班为单位,适当的单位进行放松训练,例如想象放松法、肌肉渐进放松法等。之后班内成员可以进行集体晤谈,把对任务的感受、行动中的委屈与不满与班内成员分享,班内成员相互鼓励、互促心肠。这种集体晤谈的形式看起来就是“集体聊天”,但无形中起到了宣泄情绪,舒缓心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若兰:《论情绪管理》、《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6期:20-25。
  • 【发布时间】2022/6/29 16:24:44
  • 【点击频次】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