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是否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学生学习爱好培养和能力素质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状况。新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众所周知,新课改将促进教学策略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使得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社会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铺垫情感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氛围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布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里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古人也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孩子非常喜欢自己的老师,他们则会以一种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才会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老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待人,富有亲和力,用爱去感染学生,建立民主、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
二、结合《思想品德》教材特点搞好学法指导
《思想品德》教材以模块方式呈现,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建议,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学习方式。教材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设立了“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板块,从学生熟悉的材料、事例、案例和基本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根据事实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形成基本的观点并进一步掌握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这种呈现方式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思想品德教育知、情、信、意、行的规律,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教材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方法基础。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内在动力,就肯去钻研,变苦学为乐学,乐于求索、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音像呈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加强道德观念认知;还可以创编贴切的故事、诗歌、小品,组织学生去品读、去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道德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巧设提问,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四、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学习的创造力确实来自于问题与质疑,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像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
1、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好像什么都懂,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疑点,其实正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与帮助学生从教材中看出问题、想出问题。我认为教师设计好课前预习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思考题要提早给学生,并且做到由浅入深,既有理论理解,又有案例分析,更有开放性的思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前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钻研与探究,课堂上就能做到主动质疑、积极解惑了。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我们将促进师生互动的谈话式、讨论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述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计划生育”与“珍惜资源,节约能源”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不是人口越少越好?”让学生联系实际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较好的发挥。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尽管教师已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课前的预习题,也能在上课时进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尤其是随着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对质疑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他们常会以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的批判眼光来审视教材、分析问题,在不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营造让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与分析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就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们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课程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自主地、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铺垫情感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氛围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布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里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古人也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孩子非常喜欢自己的老师,他们则会以一种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才会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老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待人,富有亲和力,用爱去感染学生,建立民主、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
二、结合《思想品德》教材特点搞好学法指导
《思想品德》教材以模块方式呈现,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建议,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学习方式。教材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设立了“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板块,从学生熟悉的材料、事例、案例和基本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根据事实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形成基本的观点并进一步掌握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这种呈现方式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思想品德教育知、情、信、意、行的规律,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教材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方法基础。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内在动力,就肯去钻研,变苦学为乐学,乐于求索、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音像呈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加强道德观念认知;还可以创编贴切的故事、诗歌、小品,组织学生去品读、去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道德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巧设提问,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四、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学习的创造力确实来自于问题与质疑,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像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
1、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好像什么都懂,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疑点,其实正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与帮助学生从教材中看出问题、想出问题。我认为教师设计好课前预习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思考题要提早给学生,并且做到由浅入深,既有理论理解,又有案例分析,更有开放性的思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前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钻研与探究,课堂上就能做到主动质疑、积极解惑了。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我们将促进师生互动的谈话式、讨论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述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计划生育”与“珍惜资源,节约能源”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不是人口越少越好?”让学生联系实际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较好的发挥。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尽管教师已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课前的预习题,也能在上课时进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尤其是随着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对质疑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他们常会以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的批判眼光来审视教材、分析问题,在不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营造让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与分析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就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们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课程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自主地、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
- 【发布时间】2022/6/29 16:24:20
- 【点击频次】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