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诗化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
【正文】在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历程中,无数次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悲哀,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语文教师要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迅速成长起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意志,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绝对不行的。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按部就班,人云亦云,一本书教完就了事,不能把赏心悦目、生动活泼、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奉献给学生,其结果是老师教得汗流浃背、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效果是事倍功半、劳而无获。
我想,语文教师应该是诗人,语文课堂应该是诗化的。我在这里貌似提出了两个观点,但是只有诗人的语文教师,才能够构建诗化的语文课堂,前者是手段和方法,后者是方向和目标。
现在,有些教师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对新课程改革牢骚满腹,而我认为,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落脚于教师就是要提升素养,转化角色,构建和谐、民主、多元的课堂。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语文课堂自然应该是诗化的课堂。
怎样构建诗化的语文课堂呢?
一、语文教师必须是诗意盎然的。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厚重的文学底蕴,而且还必须博古通今,要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经、史、哲,数、理、化……虽不能达到门门精,但必须样样通。语文教师必须是?“杂家”,而自然学科教师可以是“专家”,这是由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教材,超越教室,联系生活,回归社会。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无数次目睹一些语文教师,沉溺于读教材、抄教案,他们以能够背诵教材为最大的荣耀,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师认为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也就功德无量了。教师是名副其实的蛀书虫,学生是高速运转的作业机器,教学的方式是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语文课堂模式呆板,气氛凝滞,师生关系紧张而对立。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这些语文教师懒惰,不爱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交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厚积才能薄发,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增添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能够优化和美化课堂,知识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一个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散文诗。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教师不再是忽视继续学习与成长、淡漠尊严成功的蜡烛,不再是按部就班、周而复始、急功近利的园丁,不再是机械刻板、公式化、程序化、数字化的灵魂工程师,也不再是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不学习、不思考的老黄牛,更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警察。
二、语文课堂必须是激情飞扬的。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洞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间。情相通才能志相投,志相投才能道相同,道相同才能行相随,行相随才能力相合,我对“感动”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就是心有所感、行有所动。这样,教育和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资源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相比的,古人强调“为文者,情动而辞发”。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就是一首很吸引学生的诗歌。诗意是充满激情的,诗歌的大旗上,书写者两个很鲜艳的大字“抒情”。语文教师应该是出色的演员,语文教师应该是最煽情的演讲家,语文教师应该能够融化每个学生心里坚冰的熊熊烈火。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己高尚的人品情操、宽广的爱恋情怀、独立的精神世界、奋进的理想追求、广博的知识积累、高强的表现能力还学生以生活,领学生入情景,最终达到学生、教师、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思想上息息相通、感情上水乳交融。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语言必须是生动形象优雅美丽的。动作、神情是广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但是我这里说的语文课堂语言单指狭义的口头语言,语言比动作和神情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是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要落脚于听话、说话、读文、作文,说话和写话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语言素养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综合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教化最重要。
我认为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第一,语言极具感染力。一个真正诗意的语文老师是绝不矫情的,仅仅靠眼泪、手舞足蹈来打动学生的语文老师是最失败的。诗人是情感最丰富的一种人,他们比一般人爱得更深、更执着、更强烈,爱是与真诚相伴的,一切虚假在真爱的试金石面前都显得那样的惨白无力。言为心声,切忌口是心非,切忌表里不一。第二、语言要高度凝炼。高度概括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提炼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就是概括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老师必须一语中的,切忌啰啰嗦嗦,拉拉杂杂,反反复复。古人作诗追求的境界是“吟成一个字,拈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精炼的高度概括的语文课堂表达,能够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思考和回味空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就像吃饭一样,嚼得太细,就会是胃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第三、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是语文课堂表达最基本的要求,生动形象是检验语文老师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最重要的标尺。语文课堂应该是最活泼的课堂,它不同于自然学科,有很多“生成”老师是不能“预设”的。生动形象的课堂表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干瘪枯燥、平铺直叙、味同嚼蜡的语言只能把学生变得恹恹欲睡,把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第四、语言要优美。富有感染力、高度凝练、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表达固然是优美的,但是,对于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的语言还必须节奏鲜明,虽不要求句句押韵、字字合律,但也必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或华美绚丽、雍容优雅,或清新自然、古朴无华,或明快欢悦、奔放豪迈,或险怪奇特、悦目赏心,或曲折委婉、意在言外,或驰骋想象、意境深远。
上语文课容易,上有诗意的语文课很困难。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很困难。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
我想,语文教师应该是诗人,语文课堂应该是诗化的。我在这里貌似提出了两个观点,但是只有诗人的语文教师,才能够构建诗化的语文课堂,前者是手段和方法,后者是方向和目标。
现在,有些教师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对新课程改革牢骚满腹,而我认为,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落脚于教师就是要提升素养,转化角色,构建和谐、民主、多元的课堂。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语文课堂自然应该是诗化的课堂。
怎样构建诗化的语文课堂呢?
一、语文教师必须是诗意盎然的。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厚重的文学底蕴,而且还必须博古通今,要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经、史、哲,数、理、化……虽不能达到门门精,但必须样样通。语文教师必须是?“杂家”,而自然学科教师可以是“专家”,这是由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教材,超越教室,联系生活,回归社会。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无数次目睹一些语文教师,沉溺于读教材、抄教案,他们以能够背诵教材为最大的荣耀,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师认为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也就功德无量了。教师是名副其实的蛀书虫,学生是高速运转的作业机器,教学的方式是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语文课堂模式呆板,气氛凝滞,师生关系紧张而对立。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这些语文教师懒惰,不爱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交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厚积才能薄发,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增添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能够优化和美化课堂,知识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一个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散文诗。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教师不再是忽视继续学习与成长、淡漠尊严成功的蜡烛,不再是按部就班、周而复始、急功近利的园丁,不再是机械刻板、公式化、程序化、数字化的灵魂工程师,也不再是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不学习、不思考的老黄牛,更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警察。
二、语文课堂必须是激情飞扬的。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洞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间。情相通才能志相投,志相投才能道相同,道相同才能行相随,行相随才能力相合,我对“感动”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就是心有所感、行有所动。这样,教育和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资源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相比的,古人强调“为文者,情动而辞发”。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就是一首很吸引学生的诗歌。诗意是充满激情的,诗歌的大旗上,书写者两个很鲜艳的大字“抒情”。语文教师应该是出色的演员,语文教师应该是最煽情的演讲家,语文教师应该能够融化每个学生心里坚冰的熊熊烈火。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己高尚的人品情操、宽广的爱恋情怀、独立的精神世界、奋进的理想追求、广博的知识积累、高强的表现能力还学生以生活,领学生入情景,最终达到学生、教师、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思想上息息相通、感情上水乳交融。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语言必须是生动形象优雅美丽的。动作、神情是广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但是我这里说的语文课堂语言单指狭义的口头语言,语言比动作和神情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是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要落脚于听话、说话、读文、作文,说话和写话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语言素养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综合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教化最重要。
我认为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第一,语言极具感染力。一个真正诗意的语文老师是绝不矫情的,仅仅靠眼泪、手舞足蹈来打动学生的语文老师是最失败的。诗人是情感最丰富的一种人,他们比一般人爱得更深、更执着、更强烈,爱是与真诚相伴的,一切虚假在真爱的试金石面前都显得那样的惨白无力。言为心声,切忌口是心非,切忌表里不一。第二、语言要高度凝炼。高度概括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提炼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就是概括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老师必须一语中的,切忌啰啰嗦嗦,拉拉杂杂,反反复复。古人作诗追求的境界是“吟成一个字,拈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精炼的高度概括的语文课堂表达,能够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思考和回味空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就像吃饭一样,嚼得太细,就会是胃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第三、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是语文课堂表达最基本的要求,生动形象是检验语文老师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最重要的标尺。语文课堂应该是最活泼的课堂,它不同于自然学科,有很多“生成”老师是不能“预设”的。生动形象的课堂表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干瘪枯燥、平铺直叙、味同嚼蜡的语言只能把学生变得恹恹欲睡,把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第四、语言要优美。富有感染力、高度凝练、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表达固然是优美的,但是,对于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的语言还必须节奏鲜明,虽不要求句句押韵、字字合律,但也必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或华美绚丽、雍容优雅,或清新自然、古朴无华,或明快欢悦、奔放豪迈,或险怪奇特、悦目赏心,或曲折委婉、意在言外,或驰骋想象、意境深远。
上语文课容易,上有诗意的语文课很困难。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很困难。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
- 【发布时间】2022/6/29 16:16:48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