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数学是一门很抽象,很理论化,逻辑性又很强的学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学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因此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的、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地进行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学生的双手,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求知,在做中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实现手脑的协调发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两两一组,每组准备两个图钉和一条指定长度的细线,课上让学生将细线的两端用图钉固定,然后用铅笔挑起细线,拉紧,使笔尖慢慢移动,笔尖划过的轨迹就是一个椭圆。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当图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细线的长度时,其轨迹是什么?当图钉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时,轨迹是什么?椭圆上的点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与积极思考,从大量直观的感性认识中对椭圆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给椭圆下定义。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阅历正是学生学习数学最为可贵的资源。对于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入手,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得以顺利地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深入挖掘教材,同时又要对高中生的生活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生活间找准结合点,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内心深处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充分调动数学基础与生活经验来积极地解决问题。这样既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同时又认识到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如在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相关知识时,我以体育彩票来导入:“有位市民想中大等奖,但是如何才能中呢?他想到如果他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彩票全部买下来不就可以中奖了吗?请学生思考下他需要买多少张彩票?他的想法现实吗?”这样学生便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新课的学习上。
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本质。
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适当地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创设情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情境创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能用好这个平台,将对创设情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是把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搬到大屏幕上,也不是把问题的所有细节都完整地演示给学生,给学生不留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信息技术只是创设情境的辅助手段之一,要结合具体问题,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或模拟演示,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时教师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图片、图形,貌似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但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反而对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干扰。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内容多渠道创设情境.如使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组织有趣的活动等,只要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促进知识的理解,都可以用它们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对于那些由于条件所限,在教学中无法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完全可以用其他途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有些教师让学生切胡萝卜等物体来观察截面,用废铁丝、铁皮做教具给学生讲解,有些教师还要求学生回家后亲自动手做出一些模型.这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获得的对几何体特征认识,比观看演示可能更深刻,同时,在动手创造中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也是通过演示无法获得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鲜活而生动,它可以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利用身边资源,创造性的提供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数学产生敬畏,并激发他们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因此,当教师在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高质量的情境的同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渠道、灵活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单调枯燥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而是要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寓于一定的情境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探索性与艺术性,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数学深奥、难学、枯燥的看法,使学生重树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燃学习数学的激情,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根本上转变数学教学现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教学效益。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的、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地进行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学生的双手,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求知,在做中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实现手脑的协调发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两两一组,每组准备两个图钉和一条指定长度的细线,课上让学生将细线的两端用图钉固定,然后用铅笔挑起细线,拉紧,使笔尖慢慢移动,笔尖划过的轨迹就是一个椭圆。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当图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细线的长度时,其轨迹是什么?当图钉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时,轨迹是什么?椭圆上的点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与积极思考,从大量直观的感性认识中对椭圆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给椭圆下定义。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阅历正是学生学习数学最为可贵的资源。对于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入手,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得以顺利地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深入挖掘教材,同时又要对高中生的生活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生活间找准结合点,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内心深处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充分调动数学基础与生活经验来积极地解决问题。这样既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同时又认识到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如在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相关知识时,我以体育彩票来导入:“有位市民想中大等奖,但是如何才能中呢?他想到如果他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彩票全部买下来不就可以中奖了吗?请学生思考下他需要买多少张彩票?他的想法现实吗?”这样学生便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新课的学习上。
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本质。
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适当地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创设情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情境创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能用好这个平台,将对创设情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是把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搬到大屏幕上,也不是把问题的所有细节都完整地演示给学生,给学生不留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信息技术只是创设情境的辅助手段之一,要结合具体问题,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或模拟演示,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时教师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图片、图形,貌似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但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反而对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干扰。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内容多渠道创设情境.如使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组织有趣的活动等,只要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促进知识的理解,都可以用它们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对于那些由于条件所限,在教学中无法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完全可以用其他途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有些教师让学生切胡萝卜等物体来观察截面,用废铁丝、铁皮做教具给学生讲解,有些教师还要求学生回家后亲自动手做出一些模型.这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获得的对几何体特征认识,比观看演示可能更深刻,同时,在动手创造中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也是通过演示无法获得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鲜活而生动,它可以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利用身边资源,创造性的提供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数学产生敬畏,并激发他们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因此,当教师在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高质量的情境的同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渠道、灵活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单调枯燥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而是要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寓于一定的情境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探索性与艺术性,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数学深奥、难学、枯燥的看法,使学生重树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燃学习数学的激情,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根本上转变数学教学现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教学效益。
- 【发布时间】2022/6/29 16:05:33
- 【点击频次】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