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苦苦探寻的难题。眼下,“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普遍模式。但此种传统教学模式,着眼于教材,忽视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写出的文章“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枯燥乏味,难得高分。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本文将从作文生活化的角度做一点探寻。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 生活化 实施途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精彩纷呈的现实生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作文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前者处于“庙堂之高”,后者居于“江湖之远”。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屈原跳江,司马光砸缸等几乎雷同的素材,现实生活中的时鲜素材几乎不见踪影。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学生作文素材老套,文章乏善可陈,另一方面学生感觉素材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如何改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歇。” 可见作文教学应走生活化之路,只有走进生活的作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给语文园地带来蓬勃生机。
一、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的理论追寻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由此可以推断: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作文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资源,关键是靠学生去仔细捕捉。
二、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的实施方式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近他们的生活,再观察思考生活。俗话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给了我们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的启迪。因此,我们要用熟悉的目光去打量我们的生存空间,去挖掘那些平凡而深刻的事件,去寻找那些不被重视的现象,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把自己融入熟悉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用变化的眼光去审视生活,探寻生活表象后的东西,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得出自己的理性思考,付诸文字,成就文章。
2、引导学生积累生活
“生活是创作之母”,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一双敏锐的、会观察的眼睛去积蓄鲜活的写作素材。
(1)集体合作,追求共赢。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所以,在积累时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要求班上同学一人一周积累两个作文素材,同时体现素材的全面与深度——事件、人物、影响、正反评价、自己的见解和适用话题及运用示例等;每周用一个早自习相互传阅、交流;每月专门用一节课进行发言交流积累。交流评选优秀素材,全班交流分享并张贴展示,对于被展示的素材予以奖励。一个月下来,每个同学积累的素材都会大于4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个体的负担也能让其积累丰富且有深度的素材。
(2)关注时事,贴近生活。学生在素材使用上普遍存在选材老套的现象,缺乏鲜活的生活感与时代感。当然这有解读上的局限,但更多的原因是对时事关注不够,导致积累“无门”。于是每节语文课前我都坚持让学生观看《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新闻1+1》,以及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里面的人物评价、事件剖析等内容非常适合学生进行素材积累,同时主持人睿智、独到的评论,文采斐然的颁奖词更能学生明白素材应该如何使用。同时热点事件和时事评论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主持人客观且多角度的评价更能启发学生素材评论的灵感。
(3)点滴收集,聚沙成塔。“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之人”,语文作文亦是如此。作文生活化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积累美文,但这个美文不是书上的“满分作文”,更不是名家名篇,而是来源于学生生活—自己原创的练习作文。每次考完试,都会要求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收集素材,进行再创造;将改好的作文再评分,返还给学生,让自己整理收藏。学期后半段再要求学生将这些作文找出来,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自己的作品来感受自己的成长,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找到写作灵感,还能发现自己的写作特点:比如擅长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说理?也给其高考作文指明写作方向。
3、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经过以上环节,学生已储存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虽然包罗万象,却是零散、无序的。因为学生收集材料的途径和方法不同,所以材料带给自己的印象和感受也就不同。在正式写作之前,必须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从众多的材料中初步选择适合主题的,然后再对所选材料进一步修改,争取做到:匠心独运,有新意。
文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高于生活,它反映的是现实生活,表达的是自我情感。文章是作者对材料深刻剖析后,从材料中思考、提炼、感悟而表现出的独特心理。因此,学生在写作时要能够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善于发现材料背后隐藏的内在信息,得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深刻的主题,进而写出符合有深度的好文章。
4、引导学生抒写生活
生活因为有了人而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养成诸如随时写练笔的习惯会让他们大大提高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真实表达内心世界,培养用文字表达真感情的习惯。
总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文章有法,但文无定法,让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这或许才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应该的坚守与追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 生活化 实施途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精彩纷呈的现实生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作文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前者处于“庙堂之高”,后者居于“江湖之远”。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屈原跳江,司马光砸缸等几乎雷同的素材,现实生活中的时鲜素材几乎不见踪影。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学生作文素材老套,文章乏善可陈,另一方面学生感觉素材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如何改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歇。” 可见作文教学应走生活化之路,只有走进生活的作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给语文园地带来蓬勃生机。
一、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的理论追寻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由此可以推断: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作文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资源,关键是靠学生去仔细捕捉。
二、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的实施方式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近他们的生活,再观察思考生活。俗话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给了我们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的启迪。因此,我们要用熟悉的目光去打量我们的生存空间,去挖掘那些平凡而深刻的事件,去寻找那些不被重视的现象,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把自己融入熟悉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用变化的眼光去审视生活,探寻生活表象后的东西,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得出自己的理性思考,付诸文字,成就文章。
2、引导学生积累生活
“生活是创作之母”,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一双敏锐的、会观察的眼睛去积蓄鲜活的写作素材。
(1)集体合作,追求共赢。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所以,在积累时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要求班上同学一人一周积累两个作文素材,同时体现素材的全面与深度——事件、人物、影响、正反评价、自己的见解和适用话题及运用示例等;每周用一个早自习相互传阅、交流;每月专门用一节课进行发言交流积累。交流评选优秀素材,全班交流分享并张贴展示,对于被展示的素材予以奖励。一个月下来,每个同学积累的素材都会大于4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个体的负担也能让其积累丰富且有深度的素材。
(2)关注时事,贴近生活。学生在素材使用上普遍存在选材老套的现象,缺乏鲜活的生活感与时代感。当然这有解读上的局限,但更多的原因是对时事关注不够,导致积累“无门”。于是每节语文课前我都坚持让学生观看《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新闻1+1》,以及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里面的人物评价、事件剖析等内容非常适合学生进行素材积累,同时主持人睿智、独到的评论,文采斐然的颁奖词更能学生明白素材应该如何使用。同时热点事件和时事评论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主持人客观且多角度的评价更能启发学生素材评论的灵感。
(3)点滴收集,聚沙成塔。“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之人”,语文作文亦是如此。作文生活化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积累美文,但这个美文不是书上的“满分作文”,更不是名家名篇,而是来源于学生生活—自己原创的练习作文。每次考完试,都会要求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收集素材,进行再创造;将改好的作文再评分,返还给学生,让自己整理收藏。学期后半段再要求学生将这些作文找出来,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自己的作品来感受自己的成长,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找到写作灵感,还能发现自己的写作特点:比如擅长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说理?也给其高考作文指明写作方向。
3、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经过以上环节,学生已储存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虽然包罗万象,却是零散、无序的。因为学生收集材料的途径和方法不同,所以材料带给自己的印象和感受也就不同。在正式写作之前,必须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从众多的材料中初步选择适合主题的,然后再对所选材料进一步修改,争取做到:匠心独运,有新意。
文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高于生活,它反映的是现实生活,表达的是自我情感。文章是作者对材料深刻剖析后,从材料中思考、提炼、感悟而表现出的独特心理。因此,学生在写作时要能够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善于发现材料背后隐藏的内在信息,得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深刻的主题,进而写出符合有深度的好文章。
4、引导学生抒写生活
生活因为有了人而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养成诸如随时写练笔的习惯会让他们大大提高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真实表达内心世界,培养用文字表达真感情的习惯。
总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文章有法,但文无定法,让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这或许才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应该的坚守与追求。
- 【发布时间】2022/6/29 16:04:59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