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深刻体会课文内容,注重课堂朗读的训练,利用课外资源,提高朗读水平。
关键词:培养 阅读能力 激发兴趣
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阅读,终身学习成为人们追求。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方式。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只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读好课文。课文描写的内容都有它当时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学生年龄小不能理解作者所描写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只是凭自己的想像,想当然的去读,他读不出文章感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怎样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环境和历史背景呢?
1.创设情境
创设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共鸣,激发他们朗读课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给学生创设情境。比如,利用多媒体,找出那个时代纪录影像。电影资料等。在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之前,可以播放这部电影的部分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这五壮阳士在危急关头,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五壮士的敬仰之情。这样学生能入境入情,从而在读到五壮士在选择转移路线时的斩钉截铁和他们在敌人步步逼近时,视死如归,英勇跳崖的英雄壮举时,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用自豪、洪亮的语气来读,读出战士们的坚定,顽强,读出他们的爱国之情,读出他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2.亲身感受,丰富阅历
人只有亲身有过经历,才能对课文中的描写有深刻的体会。这样我们就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能有亲身感觉的机会,从而为语文的朗读提供情感上的共鸣。学生通过跟随家长旅游、进行野外活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各地的山川美景,这样学生有阅历,再学到这方面的课文,他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学习《草原》、《迷人的天山牧场》,去过的同学朗读时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能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也吸引着其他同学,产生去游览一次的想法。
二、注重课堂朗读的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抓住语文课堂进行朗读训练。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人的美好心灵充分体现桑娜的善良。
3.传神的朗读。教师先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宁静悠远的乐曲令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体会文章描述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形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美妙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当学生背诵朗读《七律?长征》时,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会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成表象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为此,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朗读,这样才能利用表情、手势和姿势。《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最后一段是事情发展的高潮,我们是靠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使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屹立在我们面前。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一步体会董存瑞舍身的伟大。《十里长街送总理》也是靠朗读,从人们极度悲痛的心情中,理解总理倍受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其次,对于学生读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要说明原因,并给以示范。在朗读训练中空泛地讲朗读技巧是不妥当的,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语言环境去进行。
三、利用课外资源,提高朗读水平
1.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来提高每天让学生听新闻联播,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字音和声调准确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2.听鞠萍阿姨讲故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故事是他们特别喜爱的事。每天听一个故事,第二天利用早自习讲给全班同学听,要求讲得全班鸦雀无声。能达到这个效果,说明他的朗读能力就有了很大提高。
3.创建朗读环境和竞赛平台。朗读环境和朗读氛围的创建,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至关重要。在班级中开展比、评、赶、超、奖活动。比就是每个月有朗读比赛,评就是学生自己来评比。赶就是追赶上了那一个层次,有了进步。超,就是超过了哪一个原来比你好的同学,增强自信心。奖就是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持之以恒,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朗读,会朗读,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培养 阅读能力 激发兴趣
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阅读,终身学习成为人们追求。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方式。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只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读好课文。课文描写的内容都有它当时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学生年龄小不能理解作者所描写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只是凭自己的想像,想当然的去读,他读不出文章感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怎样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环境和历史背景呢?
1.创设情境
创设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共鸣,激发他们朗读课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给学生创设情境。比如,利用多媒体,找出那个时代纪录影像。电影资料等。在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之前,可以播放这部电影的部分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这五壮阳士在危急关头,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五壮士的敬仰之情。这样学生能入境入情,从而在读到五壮士在选择转移路线时的斩钉截铁和他们在敌人步步逼近时,视死如归,英勇跳崖的英雄壮举时,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用自豪、洪亮的语气来读,读出战士们的坚定,顽强,读出他们的爱国之情,读出他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2.亲身感受,丰富阅历
人只有亲身有过经历,才能对课文中的描写有深刻的体会。这样我们就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能有亲身感觉的机会,从而为语文的朗读提供情感上的共鸣。学生通过跟随家长旅游、进行野外活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各地的山川美景,这样学生有阅历,再学到这方面的课文,他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学习《草原》、《迷人的天山牧场》,去过的同学朗读时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能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也吸引着其他同学,产生去游览一次的想法。
二、注重课堂朗读的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抓住语文课堂进行朗读训练。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人的美好心灵充分体现桑娜的善良。
3.传神的朗读。教师先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宁静悠远的乐曲令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体会文章描述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形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美妙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当学生背诵朗读《七律?长征》时,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会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成表象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为此,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朗读,这样才能利用表情、手势和姿势。《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最后一段是事情发展的高潮,我们是靠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使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屹立在我们面前。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一步体会董存瑞舍身的伟大。《十里长街送总理》也是靠朗读,从人们极度悲痛的心情中,理解总理倍受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其次,对于学生读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要说明原因,并给以示范。在朗读训练中空泛地讲朗读技巧是不妥当的,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语言环境去进行。
三、利用课外资源,提高朗读水平
1.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来提高每天让学生听新闻联播,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字音和声调准确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2.听鞠萍阿姨讲故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故事是他们特别喜爱的事。每天听一个故事,第二天利用早自习讲给全班同学听,要求讲得全班鸦雀无声。能达到这个效果,说明他的朗读能力就有了很大提高。
3.创建朗读环境和竞赛平台。朗读环境和朗读氛围的创建,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至关重要。在班级中开展比、评、赶、超、奖活动。比就是每个月有朗读比赛,评就是学生自己来评比。赶就是追赶上了那一个层次,有了进步。超,就是超过了哪一个原来比你好的同学,增强自信心。奖就是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持之以恒,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朗读,会朗读,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22/6/29 16:04:01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