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 ;
【正文】倾听,是一种理解;倾听,还是一种交流;倾听,也是一种沟通;倾听更是一种良好习惯,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下几点进行:
一、幼儿倾听习惯中的现象与分析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特别是有些幼儿聪明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烈,在集体活动中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其他幼儿的发言。所以幼儿有时候根本没听清楚或听得不完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当幼儿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又进一步给予强化(如“回答的真好”、“真棒”),让幼儿形成一种固定认知:老师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我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平时的观察所得,表达能力较好的孩子,倾听能力也比较好。因为,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语言的学习是从听开始的,幼儿听到的远远多于学说的,幼儿只有学会了积极有效的倾听,才能更好地和老师、同伴进行互动:只有学会了听老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只有学会了听同伴的回答,才能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可以说倾听能力的养成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中转站,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
二、幼儿倾听习惯中的措施与实施
(一)创设倾听的环境与条件。
1、在幼儿入园、离园的时候以及饭前饭后的空余时间,给幼儿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儿歌、故事、轻音乐的录音,也可以由教师讲故事或幼儿念儿歌录音等
2、在幼儿散步或外出参观时,注意让幼儿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雷声等)、倾听各种动物的声音(猫、狗的叫声、蝉鸣、虎啸等)、倾听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汽笛叫、喇叭响、自行车清脆的铃声等)……,幼儿听后,引导幼儿模仿、讲述,发挥幼儿的想象。
3、录制一些幼儿熟悉的声音(如小河的流水声、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马路上汽车驶过的声音等)让幼儿仔细听,并能辨别出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4、创设情景,让幼儿分辨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敲鼓的声音、碰铃的声音等)和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发出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孩子的声音等),以及不同情绪、不同特点的声音(发怒的声音、快 乐的声音、平静的声音等),让孩子在倾听的基础上,模仿并区别出各种声音的不同,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
5、通过游戏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如:
听说游戏,如:“荷花荷花几月开”
谁是模仿王(听磁带模仿相应的声音)
传悄悄话
(二)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加强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意识和行为。
大多数的孩子都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也很在乎自己的评价是否会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回应。所以多数时候,我们往往会犯一些顾此失彼的错误。幼儿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回答问题、表达想法,虽然发展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是以牺牲幼儿有效倾听为代价的;因为要急于回答问题,幼儿不能有效倾听,致使他们给出的答案重复性的居多,同一水平上的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当幼儿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又进一步给予强化(如“回答的真好”、“真棒”),让幼儿形成一种固定认知:老师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我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另一方面,老师反复多次的“唠叨”行为,也让幼儿养成了不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幼儿园,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而不只是一个常规问题,所以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意识和行为。
(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让其有意识地倾听
1、活动之前给幼儿提出倾听任务,给予幼儿任务意识,让幼儿带着任务去倾听。如一个幼儿回答问题之前,对其他幼儿布置任务:让幼儿重复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转述别的小朋友的回答;也可以要求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同伴回答,轮到自己回答时,答案和别人不一样;或评价哪一个小朋友回答得最好,哪一个回答的不好等等。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培养激发幼儿认真倾听的动机。
2、在活动中,善于回应幼儿,通过提升性的回应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引导幼儿有意识的倾听。
(四)加强对倾听能力的评价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只表扬回答问题的幼儿,而对认真倾听的幼儿也要及时肯定和赞扬。如果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只表扬那些积极发言的幼儿,久而久之,会给幼儿一种导向: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为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我们应有意识地增加对倾听的正面评价,对倾听能力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长期坚持,幼儿就会学会有意识的倾听。
除以上方式方法之外,我们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小的细节问题。如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幼儿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故事,注意投其所好;活动难度的选择要与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观察幼儿注意的程度,并相应地调整音量,运用低音来吸引幼儿注意;两个可能打闹的幼儿不要坐在一起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幼儿的注意力。此外,教师的某些行为、语言和动作会影响幼儿的倾听,如热情、活跃(但不要过度),视线的接触等。
三、幼儿倾听习惯中的家园配合与互动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配合,家园共育,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幼儿良好倾听习惯养成过程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如:请家长为幼儿准备一些故事、儿歌的录音带提供给孩子,让家长播放给幼儿幼儿听;还可以将孩子在幼儿园学过的一些歌曲、儿歌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上,请幼儿在家中复述时,家长有所参照,巩固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
总之,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幼儿园一项长期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将继续寻求更好,更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能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幼儿倾听习惯中的现象与分析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特别是有些幼儿聪明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烈,在集体活动中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其他幼儿的发言。所以幼儿有时候根本没听清楚或听得不完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当幼儿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又进一步给予强化(如“回答的真好”、“真棒”),让幼儿形成一种固定认知:老师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我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平时的观察所得,表达能力较好的孩子,倾听能力也比较好。因为,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语言的学习是从听开始的,幼儿听到的远远多于学说的,幼儿只有学会了积极有效的倾听,才能更好地和老师、同伴进行互动:只有学会了听老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只有学会了听同伴的回答,才能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可以说倾听能力的养成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中转站,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
二、幼儿倾听习惯中的措施与实施
(一)创设倾听的环境与条件。
1、在幼儿入园、离园的时候以及饭前饭后的空余时间,给幼儿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儿歌、故事、轻音乐的录音,也可以由教师讲故事或幼儿念儿歌录音等
2、在幼儿散步或外出参观时,注意让幼儿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雷声等)、倾听各种动物的声音(猫、狗的叫声、蝉鸣、虎啸等)、倾听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汽笛叫、喇叭响、自行车清脆的铃声等)……,幼儿听后,引导幼儿模仿、讲述,发挥幼儿的想象。
3、录制一些幼儿熟悉的声音(如小河的流水声、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马路上汽车驶过的声音等)让幼儿仔细听,并能辨别出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4、创设情景,让幼儿分辨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敲鼓的声音、碰铃的声音等)和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发出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孩子的声音等),以及不同情绪、不同特点的声音(发怒的声音、快 乐的声音、平静的声音等),让孩子在倾听的基础上,模仿并区别出各种声音的不同,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
5、通过游戏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如:
听说游戏,如:“荷花荷花几月开”
谁是模仿王(听磁带模仿相应的声音)
传悄悄话
(二)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加强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意识和行为。
大多数的孩子都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也很在乎自己的评价是否会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回应。所以多数时候,我们往往会犯一些顾此失彼的错误。幼儿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回答问题、表达想法,虽然发展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是以牺牲幼儿有效倾听为代价的;因为要急于回答问题,幼儿不能有效倾听,致使他们给出的答案重复性的居多,同一水平上的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当幼儿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又进一步给予强化(如“回答的真好”、“真棒”),让幼儿形成一种固定认知:老师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我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另一方面,老师反复多次的“唠叨”行为,也让幼儿养成了不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幼儿园,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而不只是一个常规问题,所以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意识和行为。
(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让其有意识地倾听
1、活动之前给幼儿提出倾听任务,给予幼儿任务意识,让幼儿带着任务去倾听。如一个幼儿回答问题之前,对其他幼儿布置任务:让幼儿重复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转述别的小朋友的回答;也可以要求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同伴回答,轮到自己回答时,答案和别人不一样;或评价哪一个小朋友回答得最好,哪一个回答的不好等等。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培养激发幼儿认真倾听的动机。
2、在活动中,善于回应幼儿,通过提升性的回应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引导幼儿有意识的倾听。
(四)加强对倾听能力的评价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只表扬回答问题的幼儿,而对认真倾听的幼儿也要及时肯定和赞扬。如果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只表扬那些积极发言的幼儿,久而久之,会给幼儿一种导向: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为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我们应有意识地增加对倾听的正面评价,对倾听能力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长期坚持,幼儿就会学会有意识的倾听。
除以上方式方法之外,我们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小的细节问题。如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幼儿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故事,注意投其所好;活动难度的选择要与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观察幼儿注意的程度,并相应地调整音量,运用低音来吸引幼儿注意;两个可能打闹的幼儿不要坐在一起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幼儿的注意力。此外,教师的某些行为、语言和动作会影响幼儿的倾听,如热情、活跃(但不要过度),视线的接触等。
三、幼儿倾听习惯中的家园配合与互动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配合,家园共育,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幼儿良好倾听习惯养成过程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如:请家长为幼儿准备一些故事、儿歌的录音带提供给孩子,让家长播放给幼儿幼儿听;还可以将孩子在幼儿园学过的一些歌曲、儿歌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上,请幼儿在家中复述时,家长有所参照,巩固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
总之,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幼儿园一项长期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将继续寻求更好,更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能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 【发布时间】2022/5/29 14:14:30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