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 晶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言创新能力训练,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化学生的个性;具备良好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何进行语言的创新能力训练呢?语言的创新依赖发散思维训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种修辞式的发散思维训练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创造力。一、比喻法。二、拟人法。三、类比法。四、矛盾对比法。上述四种方法也可运用到课文教学中。要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就必须让自己具备能够进行创造性反应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们还必须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
  关键词:语言创新  比喻  拟人  类比  对比  修辞式发散思维训练  创新心理
  语言创新能力训练,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化学生的个性;具备良好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是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教育的终极目的正是帮助人达到他的最佳境界,充分展示他的潜能、个性和价值,使他的人生酣畅、饱满、愉悦。有人担心,创造力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具有不可培养性。其实不然,高尔基说过:“人类的生活就是创造,就是努力去战胜僵死的物质的抵抗力,希望掌握物质的一切秘密。并且迫使它的力量服从人的意志,为人的幸福服务。”创造力是我们日常生活和闲暇生活的一部分,她是蒙娜丽莎,但没有蒙上神秘的面纱,大可通过训练来增强。
  如何进行语言的创新能力训练呢?语言的创新依赖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建立在三个创造心理的层面上。一是给创造性提供明确的帮助,帮助学生确立语言与思维的关联点;二是调动学生的经验,让情感成份和非理性成份强化创造过程;三是充分理解感性成份和非理性因素,让创造力有一个宽广的空间。其次必须认识到语言创造力在一切创造中的重要地位。语言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并且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的发展能有力的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种修辞式的发散思维训练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创造力。
  一、比喻法。比喻的两个事物或观点之间,由于有相似点相联系,所以可以互相替代,在替代中学生把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得出一些新的想法,产生了创造过程。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仿句”题,就是这种利用比喻式发散思维训练,考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
  如: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漂浮的淡淡的白云。)
  进行训练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帮助,比如,你可以问:“大海和人生哪方面相似?”“大海哪个地方像挫折?”给予了这样一个或多个比喻的角度——当然这个角度必须是学生熟知的,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喻使得学生进入一种不合逻辑的世界,毫不含糊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让他们去观察事物、表达自我。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形象的事物替代抽象的事物,用旧的方式来思考新的问题。例如,把垃圾比作颓废的心态,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肮脏、无用、卑微、毁灭、消失。再如一篇学生习作《有矩,未必成方圆》,作者能够用异向思维,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常规来写,但全篇说教平板,角度单一,不吸引人。如果利用比喻发散思维法,引导他思考“鸟笼”“堤岸”“铁轨”“镣铐”与“规矩”的相象之处,再分析“鸟”“河水”“火车”“双足”与它们分别的关系,把他旧有的经验与现时思考的问题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所有的情感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使他从一个新视角重新审视他的观点,那么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灵活新颖,词汇丰富,而且能辨证的思维,使文章具有很大的魅力。再比如命题作文《蜡烛》的立意,学生一般会沿着习惯思维之路,以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来写,讴歌那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比如老师、边防战士,这样的视野很窄,语言也很干瘪,难以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如果教师让学生找出它与“启明星”、“小草”、“喇叭花”、“台阶”、“骆驼”、“运动员”、“登山者”、“农夫”的相似性,那么,他的立意至少会成为“不仅照亮别人,也成就了自己”,相应地,语言也会五彩斑斓、摇曳多姿,令人耳目一新。
  二、拟人法。拟人使作者的情感移入被比较的观念或事体中,放弃了自我,所形成的观念与现时很远,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观念。在拟人中,要用第一人称来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客体对象中,并与这无生命的物体得到感情的认同,以同情的观点来探讨问题。
  比如一篇高考作文。文中,他把一滴水拟人化,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滴水矢志不渝选择流向大海的心路历程——它经历了湖泊的诱惑、同伴的埋怨、生命干涸的危险、蒸发为云的投机取巧等种种考验,最后坚定无悔地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投向大海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寄寓着作者人生价值选择的立场和态度。由于一滴水与心灵选择的距离很远,打破了常规,展开奇异的想象,使得文章别出心裁,令人叫绝。而我们在发散思维训练中,也要训练这种方法,如上文提到的习作《有矩,未必成方圆》。在比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他们将感情移入所比较的客体中,“你是鸟笼,面对鸟你想到了什么?”“你是鸟,在笼中睡觉和在蓝天搏击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堤岸,洪水在疯狂的冲击你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是河流,在堤岸的呵护下,你顺利地奔向大海时,你会有什么感觉?”那么,经过分析,学生就会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有一次,我们谈到爱情,学生们很兴奋,但他们只是感到爱情令人激动,说不清,只能运用极少的词汇,不能全面的看待它,然后,我们试图用奶油来替代它,开始他们说“她是甜的”“她粘乎乎的”,后来我们试着把自己当成奶油,他们说“当给予他人幸福时,感觉幸福。”“经过太阳的高温或长时间的冷落会膨胀,然后烦躁、痛苦、腐烂,被轻视。”“掺进污物时,可怕,但无奈。”再比如,学生自由散漫,还美其名曰:自由。我让他们用洗衣机来替代自由,他们说“什么衣服都洗,不论干净还是污浊。”“有需要就可以用。”然后我们想象自己就是洗衣机,体会自己在洗较干净的衣服时的感受和在洗重而脏的衣服时的感觉,学生们说“洗重而脏的衣服时,不情愿,我累它也累。”“这种衣物多了,我会早死。”他们都笑了。你看,利用拟人法会调动学生的熟悉的经验,找到一个个距离很远的新概念,来表达他们所想表达的旧概念,由于角度多,视野宽,他们的思维会很缜密,并且由于贴近自己的感情经验,因而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三、类比法。类比是两个事物或概念的简单比较,在比较中,一个情境的条件换成另一个条件,从而获得了新的思维角度。
  比如广东一高考考生的作文《面对选择》,紧扣“话题”,写屈原的选择——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选择了清醒;写陶渊明的选择——五斗米不能让他折腰,他选择了南山下的菊丛;通过类比,最后写我的选择。作者用人们熟悉的屈原、陶渊明进行了一场心灵的选择,体悟相同的人生取向,即接近生命本质的心灵选择,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精神的仰慕,把自己的观点从一个新的角度摆了出来。
  实际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范文来进行这种类比训练,比如《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些都是类比,作者旨在解释学习的方法,但就学习谈学习,不但有说教之嫌,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角度单一,造成论据乏味,没有说服力。当然,如果我们利用比喻性类比,不但会使抽象的概念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了准确、生动的理解,而且还会由于涉及的事物多,运用了大量的词汇,避免了学生学了很多词却无处可用的尴尬。
  四、矛盾对比法。事物具有两面性,根据事物的两面性运用逆向思维,可求异求新,化腐朽为神奇。如“安全的攻击”“不开的花儿”“友好的敌人”“幸福的陷阱”等。我们的“仿句”训练就有很多这样的例题。
  比如:
  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
  (希望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旋涡和逆流;)
  (希望生活幸福美满,却常常有悲伤和忧愁。)
  事物总是由对立的两面组成的,希望万事如意,是不现实的。
  再比如习作《小议“牛”》,若按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正面写,从牛默默无闻、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后捐躯的特点,可得出赞颂不追逐名利、无私奉献、甘当公仆的主题。若利用矛盾对比,从老牛拉车慢腾腾的特点,可联想到甘居落后、不求上进,从而批评无意改革,没有竞争意识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比前一个主题新颖得多,时代感很强,可说的话也很多。
  上述四种方法也可运用到课文教学中:从与课文形象性质相似上诱发学生联想;从与课文形象相同上诱发学生的理解;从与课文形象相反的特点上诱发学生分析;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和移注到课文形象中,赋予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以人的生命和情趣,调动学生的经验。这四种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点:变抽象或形象为形象,从而创造新形象;变形象为抽象,使未知成熟悉。抽象或形象与形象的转换适和中小学生,形象与抽象的转换适合高中学生。它们一个能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旧问题,一个能增强学生对新问题的理解和内化能力。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处理好每个过程中的关键,在提供信息和比较信息时,既给予学生创造性自由,又适时加以示范,使整个过程贯成一体。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文学韵味,属上乘之作。比如托物言志的散文、寓言和童话形式的文章。我们已经注意到,充满激情的灵动的心理状态是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因此,要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就必须让自己具备能够进行创造性反应的心理状态;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伙伴,教师能否接受那些奇异的不同寻常的观点,对于能否实施发散思维进而培养语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师们还必须接受学生所有的反应,也必须理解学生的非理性的观点,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大胆进行奇谈怪论,保证学生不会感到自己的创造性表达有一个外部的标准在等待着评判。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是一个火把,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这个“火把”,这个“阳光”,首先应该是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改革如春风,若再把语言的创新比作春雨,那么 ,春风吹拂,雨润万物定得馨香满天,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教学模式》(美)Bruce Joyce
  2、《着眼语文特性 开展创新教育》》苏州实验小学 孙春福
  3、《略谈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广东省中山市教委教研室 黄汝裳
  4、《知识 能力 方法》云南龙陵中学 王兆祥
  5、《中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成》张定远主编
  6、《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获奖作品精选》邢福义主编
  • 【发布时间】2022/5/29 14:12:49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