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

 

【作者】 次仁群宗

【机构】 西藏山南市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于加大实施“未成年保护法”,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使得绝大多数未成年人顺着健康的成长轨迹不断壮大成长,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记录的建设西藏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家庭、学校是请少年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场所,其中学校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径之一。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成效、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为此,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方面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名族心衰、事业成败、危机千秋的重大问题。当前由于种种因素,青少年事业率、犯罪率有增无减。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下,一些青少年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点和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者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放人子女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家长,使他养成任性、执拗、蛮横、粗野、放纵等畸型性格,当期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在家庭得不到满足时,就很容易采取犯罪的手段。有的家长因其本身就有恶习,子女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沾染上不良习气,发展为违反犯罪。在离异单亲家庭中,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失去家庭幸福,或在新家庭中成为多余的人,使他们饱受离异家庭的痛苦,从而到社会上寻找“关心”、“同情”,往往被坏人拉龙,引诱,走上犯罪。四是法制教育道德滞后的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 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芳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五是自我控制力脆弱。青少年无论在生活上还 是在 心里上都处于过度阶段,其特点是可塑性大、自我控制力差。他们在这一时期虽有一定的辨别是非、控制行为的能力,但自控力时非常脆弱的。若缺乏积极引导,在一定内外作用下,好奇冒险的心里极易导致犯罪行为产生。除此之外,未成年人无业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原因。这是由于“无业”意味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那么当生存或者挥霍将面临最大的危机时,极易引发犯罪。办案实践显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抽烟、酗酒的较多,甚至还有参与赌博的。这种挥霍性消费学要金钱作为支持,而一旦他们不具备这一物质条件时,抢劫、抢夺、敲诈等暴力性侵财犯罪将成为其最简单、最便捷的掠财方式。在办理未成年人涉嫌抢劫、抢夺案中发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劫所夺财务数量并不大,但所获赃款绝大部分被挥霍。由此可见,在无业的境况下,实现生存和挥霍需要暴力作支撑。
  二、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浅见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要协调发挥好政法、教育、民政、团委妇联、工商等众多部门作用,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中央明确规定把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列入“四五”普法规划的重点对象之一。因此,必须认真探索和研究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使普法宣传教育落到实处,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允许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做一到依法律己、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在普法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坚持进行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等。在学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深入开展寓教于乐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模拟法庭、参加公捕公判大会等。
  二是深入持久地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教育也是医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有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和思想品德教育,把传播知识同陶怡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起优良品德,使他们自觉辨善恶、明是非、形成团结帮助、遵纪守法的好风气。
  三是清楚“精神毒品”污染,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大净化文化市场的力度,清除“精神毒品”污染。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响制品的传播,严厉打击制黄贩黄的谋利之徒,坚决取缔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有色情内容的录像厅、歌舞厅、洗头房、按摩室及电脑网吧。
  从上诉来看,加强对未成年的管理和法制教育非常必要的未成年人的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其思想是最活跃,好奇心最强,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尝试,加之社会阅历不多,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很容易染上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投机取巧等不良习气,也容易被人利用走上邪路。因此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现实,要形成一个家庭、社会、学校、共青团组织一条龙的管理教育体系,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研究工作。
  • 【发布时间】2022/5/29 14:04:25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