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有效性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往往存在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使学生对物理实验失去兴趣,还会阻碍物理实验教学魅力课堂的建设。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效率;策略探讨;有效性
国家设立理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在这其中物理是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所以学好物理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物理学科的知识不易理解,所以很容易遭到高中学生的抵触。为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在老师引导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实验,将知识具象化,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案,希望可以借此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通过动画、视频等的引入,不仅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从而为物理实验教学注入一股清泉。
以《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计时器的结构与原理。其次,教师对学生说:“你们知道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吗?”于是,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一课题,并对学生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打点计时器的内容。”总之,这样的方法充分增加了导入环节的趣味性。
二、根据相关实验,记录相关步骤
物理的相关知识较为笼统,不利于高中生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对相关实验步骤进行记录。在进行实验之前,老师一般会根据教学内容,率先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对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老师也会进行相关实验,在老师实验时,学生可以记录相应的重点。
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相关内容时,老师一般会设计两个不同的电路,一个是干电池串联电路,一个是水果电池,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干电池电路灯泡发光,水果电池电路灯泡不发光,并且电压较小。老师一般会提出类似的问题“水果电池串联电路为什么不发光?为什么电压示数会远远小于干电池?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水果电池电阻较大,远比小灯泡的电阻大的多,所以会导致这种后果”。此时老师一般会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实验的论述,在这时,作为学生,应该积极展现自己,让老师准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为自己日后的学习创造条件。老师在讲述重点操作步骤时,一般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或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引导,作为学生应该积极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日常生活,大多数教师逐渐开始适应多媒体传授知识的过程,并且用的越来越熟练,多媒体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轻松。在高中,虽然许多传统物理实验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但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此时,物理教师完成实验后,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实验。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例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课堂刚开始,教师就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一个人使用弹簧测力在水平模板上拉一个木块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刚开始时逐渐增大,等到木块运动起来后示数却不再增大。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时,教师问道:“同学们认为弹簧测力计中的数字的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呢,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一学生道:“这个只是一个人进行实验得出来的结果,如果是换成别人,可能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教师道:“那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上台领取弹簧测力计和小木块,自己亲自通过实验验证一下,看看你们在实验中和视频中是否一样!”学生兴高采烈地开始实验,教师由此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同时鼓励他们继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高中物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
四、开展探究实验,提升学生能力
新课改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相比于当前一些教师开展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生开始实验之前,就已经对实验的结论有了充分的认识,更有甚者,教师已经针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学生进行了逐步讲解。学生的实验过程就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复制。而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之前,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的结论,这时学生往往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来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针对猜想设计实验,最终通过实验现象来确定猜想的正确性,得到自己最终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受到求知欲的影响,学生往往保持着较强的实验动力。两种实验方式相比起来,探究性实验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探究式物理实验。
五、构建递进式物理教学模式
进行物理现象实验的过程,需要生动形象,需要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来启发学生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开展合作讨论,分组探究等教学步骤,并且对实验的结果有一个预期和估计,之后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原理的解释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并且对于实验结果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因此,要把实验过程进行丰富,首先要把创新实验引入课堂,来提高学生们对于物理规律的探索欲望,可以通过预习的形式来掌握实验的步骤,确保学生对操作步骤有完整的认识,之后要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设立小组长来记录实验结果,并且监督所有的组员认真完成实验的任务。构建递进式的物理实验模式,目的在于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们懂得实验的步骤,并且让学生们发现物理实验中,哪里是可以改变的,万变不离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体现所要应用的物理原理。
六、结束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充分利用实验资源,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实验的学习效果,独立自主地发展学生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和自我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创造更多的充分条件来满足学生未来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季永青.高中物理实验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教师,2005(11).
[2]张冬梅.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12).
[3]文选.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现代化,2018(13).
[4]来建林.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7(32).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效率;策略探讨;有效性
国家设立理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在这其中物理是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所以学好物理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物理学科的知识不易理解,所以很容易遭到高中学生的抵触。为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在老师引导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实验,将知识具象化,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案,希望可以借此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通过动画、视频等的引入,不仅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从而为物理实验教学注入一股清泉。
以《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计时器的结构与原理。其次,教师对学生说:“你们知道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吗?”于是,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一课题,并对学生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打点计时器的内容。”总之,这样的方法充分增加了导入环节的趣味性。
二、根据相关实验,记录相关步骤
物理的相关知识较为笼统,不利于高中生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对相关实验步骤进行记录。在进行实验之前,老师一般会根据教学内容,率先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对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老师也会进行相关实验,在老师实验时,学生可以记录相应的重点。
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相关内容时,老师一般会设计两个不同的电路,一个是干电池串联电路,一个是水果电池,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干电池电路灯泡发光,水果电池电路灯泡不发光,并且电压较小。老师一般会提出类似的问题“水果电池串联电路为什么不发光?为什么电压示数会远远小于干电池?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水果电池电阻较大,远比小灯泡的电阻大的多,所以会导致这种后果”。此时老师一般会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实验的论述,在这时,作为学生,应该积极展现自己,让老师准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为自己日后的学习创造条件。老师在讲述重点操作步骤时,一般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或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引导,作为学生应该积极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日常生活,大多数教师逐渐开始适应多媒体传授知识的过程,并且用的越来越熟练,多媒体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轻松。在高中,虽然许多传统物理实验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但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此时,物理教师完成实验后,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实验。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例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课堂刚开始,教师就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一个人使用弹簧测力在水平模板上拉一个木块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刚开始时逐渐增大,等到木块运动起来后示数却不再增大。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时,教师问道:“同学们认为弹簧测力计中的数字的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呢,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一学生道:“这个只是一个人进行实验得出来的结果,如果是换成别人,可能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教师道:“那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上台领取弹簧测力计和小木块,自己亲自通过实验验证一下,看看你们在实验中和视频中是否一样!”学生兴高采烈地开始实验,教师由此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同时鼓励他们继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高中物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
四、开展探究实验,提升学生能力
新课改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相比于当前一些教师开展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生开始实验之前,就已经对实验的结论有了充分的认识,更有甚者,教师已经针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学生进行了逐步讲解。学生的实验过程就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复制。而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之前,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的结论,这时学生往往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来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针对猜想设计实验,最终通过实验现象来确定猜想的正确性,得到自己最终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受到求知欲的影响,学生往往保持着较强的实验动力。两种实验方式相比起来,探究性实验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探究式物理实验。
五、构建递进式物理教学模式
进行物理现象实验的过程,需要生动形象,需要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来启发学生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开展合作讨论,分组探究等教学步骤,并且对实验的结果有一个预期和估计,之后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原理的解释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并且对于实验结果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因此,要把实验过程进行丰富,首先要把创新实验引入课堂,来提高学生们对于物理规律的探索欲望,可以通过预习的形式来掌握实验的步骤,确保学生对操作步骤有完整的认识,之后要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设立小组长来记录实验结果,并且监督所有的组员认真完成实验的任务。构建递进式的物理实验模式,目的在于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们懂得实验的步骤,并且让学生们发现物理实验中,哪里是可以改变的,万变不离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体现所要应用的物理原理。
六、结束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充分利用实验资源,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实验的学习效果,独立自主地发展学生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和自我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创造更多的充分条件来满足学生未来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季永青.高中物理实验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教师,2005(11).
[2]张冬梅.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12).
[3]文选.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现代化,2018(13).
[4]来建林.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7(32).
- 【发布时间】2022/5/29 14:01:18
- 【点击频次】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