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

 

【作者】 张绍赵

【机构】 东溪镇田菜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就会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向。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活”起来,从而构建优质的语文课堂。
  遵循教学规律,活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原则。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协调性,才能扬其所长,相得益彰。否则即使教师勤勤恳恳认真备课,尽职尽责完成知识目标,如果学生不配合而没有收获,那么教学即为无效。我们一定要把目光转向学生,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唱独角戏,陶然自乐,一定要注意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效益。深刻领悟学生的成就是检测教师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把握创设教学情境的“度”,让情境教学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寓趣于动的原则。良好的学习效果,光靠教师一个人的口若悬河的讲授很难达到,这就需要创设一个情趣盎然,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因此,情境的创设就需要体现寓趣于动的原则,就是通过一些朗诵、顺口溜,诗词、游戏、影像资料、竞赛、竞猜、表演、参观访问等教学形式,从而创设具直观性、舞台性、诱惑性、煽情性等特点的教学情境;师生互补的原则,良好的教学活动,应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文化功底、业余爱好和年龄特征,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资源整合,力求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有的教师能将课堂一次又一次掀起高潮,而有的却自始至终难得有一个波澜?其实每个教师都想让课堂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的,只是前者善于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后者却是唱了独角戏,二者的差别关键还是互补性是否体现出来的问题;量体裁衣的原则,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情境创设也是如此,要适时适地适文适人,也就是要“量体裁衣”。我们如果不分清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区别,如果不加斟酌地在教学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中却去创设一个喜剧色彩很浓郁的教学情境,或者在教学科普知识的过程中却创设写人叙事比赛之类的教学情境,这明显地使人感到不伦不类,弄不好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一个好的情境创设也就须量体裁衣,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活而不乱的原则。驾驭调控课堂能力是教师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过严显得呆板,课堂缺乏生气,过松容易失控,课堂乱而无序。所以,情境创设要遵循活而不乱的原则。所谓“活”,就是要体现新颖、奇特、鲜明、活泼、多样,要为全体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谓“不乱”,就是要学习有目的,活动有组织、探究有步骤、评价有效果,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全面发展的原则,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为这些方案的实施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
  读一读。朗读,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读书训练,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描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动情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以读悟情,以情动情,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激发的陶冶氛围中,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让学生读出语句的意和形、情和神,把课文读活,读出感情来。
  说一说。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辩一辩。“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议一议。课堂讨论是双向互动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促进生生、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组织形式。讨论不是为了讨论,而旨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从而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让学生通过参与唇枪舌战的讨论交流,气氛十分活跃,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演一演。利用课本本身具备的能动性,创设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学生通过观看,参与表演,既能唤起说话的兴趣,又能丰富说话的内容,学生表演得生动形象,谈得轻松愉快,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学习的轻松。
  画一画。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形态,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图画内容应该是课文的精髓。所设计的图画要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在创设情境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唱一唱。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唤起学生心中感受,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访一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完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
  赛一赛。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问题及其答案,有的问题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要自己动脑筋想,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问一问。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用“激疑”的方式。即教师预先设计或在课堂中因势利导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比一比。通过多种手段呈现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境。通过比较,形成问题情境,?同一景色,同一事物在古人、今人的笔下往往展示不同面貌,通过比较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如让学生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初步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的过程,应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创设出科学、和谐的问题情境,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夺目光彩,让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大胆让他们像解放军战士那样“流一身汗、滚一身泥、练一身本领”。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让自主学习化作暖暖的东风,吹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实际。对已有的资料进行筛选、甄别,进行适当的加工,唯有如此,才能给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无限活力,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的要求,才能让语文教学风景这边独好!
  • 【发布时间】2022/5/1 22:03:17
  • 【点击频次】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