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书籍

 

【作者】 刘明跃

【机构】 张家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进步中度过一生的,读书学习是一条重要途径,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经典名著更是我们人类的精神食粮,我们只有深深地热爱它,掌握阅读它的一些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地欣赏它。
   关键词:小学教育;阅读经典;引导
  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走近大师,和思想和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这就使孩子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
  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名著。比如:设立班级名著图书专柜。作为文一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笔者十分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不断开掘图书资源,提高使用效益。一般来说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图书角的藏书量会超过300本,人均七八本。不过对学生们捐集上来的图书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图书主要是一些卡通书、作文书等快餐式的大众通俗读物,名著少得可怜。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感性化、浅层化的趋势,学生阅读疏远经典名著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吸引到能够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经典名著上来,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设立一个经典名著图书专柜。这个专柜的图书管理方式是私有公用,专柜对班上学生拥有的名著进行造册登记,图书仍由个人管理,面向全班同学开借。这种方法好处有三:一是名著管理方便,损坏也很少;二是专柜虽无书(书都在学生手上),但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有记录,便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三是让学生感染学生,形成一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读书氛围。
  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特别要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认清形势,分清轻重。阅读是关学生终生学习,对学生的一生都必将产生影响,是一项生命的奠基工程,切不可被当今的应试所束缚,被动地去指导,而应打心底支持,视阅读为第一,和任何考试一样的重要。事实上,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语文素质或是考试又岂会差,那种为应试而强化习题的方法只适合制造“考试机器”。为学生的一生考虑,每位教师自己必须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网上阅读是一种效率很高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但在农村,目前普及还受到条件的限制。电脑课是否能在这方面多做些研究。动画片为学生喜闻乐见,百看不厌,如何指导学生看好动画片,积累语言,丰富见识,也大有可为,不仅投学生所好会收到奇效,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传媒以视频为主。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光靠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课外学习。课外学习的天地十分广阔,课内时间有限,只有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及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即生活”一个不会阅读的人,又如何会理解教育,理解生活。几十年来的阅读教育已让我们看到阅读教学的痼疾,但是课外阅读则不然,我们可以“天高任鸟飞”地让学生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也可以“万紫千红总是春”地让学生讲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还可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式的营造浓厚的氛围,让人人以爱读书而自豪。阅读是最美的,阅读是最实用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奠基,何愁学生不爱书呢?
  变“阅读”为“悦读”,激发兴趣引经典。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因此,在推荐学生阅读时,我就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首先让他们阅读的是《西游记》、《聊斋志异》、《鲁滨逊漂流记》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我还给他们提供了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一些导读材料,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连环画做切入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近名著经典。现在的连环画都非常精美,艺术的线条、和谐的颜色、精妙的构图,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其中蕴涵的文学魅力、思想深度,也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一本“小人书”也能读出大智慧。培养书香气从阅读名著连环画开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几年利用媒体讲解名著已经成为时尚,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在引导名著阅读上功不可没,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非常吸引人,他们把名著平民化,把名著与当代社会联系在一起。老师可以推荐引导学生观看、讨论,让他们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把握经典名著与现实的联系,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要有选择性。在浩瀚的中华典籍当中,我们要读的太多,但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条件下,学生就只能去选择一部分来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年龄阶段的作品。比如小学生就多读些诗歌,或者从古代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易懂的书籍开始,初中生高中生可以引导他们读我国的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茶花女》、《雾都孤儿》、《巴黎圣母院》等等,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立阅读评价方案,促进健康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每个学生建立一个阅读档案,阅读小组长记录学生平时的阅读表现,收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读书笔记。小组成员之间开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另外搜集家长的评价,一月一小结,形成阶段性评价,一并收入档案袋。年度总结再做终结性评价。
  另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展示阅读成果。如:开展阅读演讲比赛、辨论赛以及读书笔记展览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让他们沐浴在经典里,涵养性灵。多读经典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也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打下一个很好的文化基础。
  • 【发布时间】2022/5/1 22:01:42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