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浅见

 

【作者】 李秀容

【机构】 碗泉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如何上语文课是一个不小的课题。理论者与实践者都有自己的说词。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我只能就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上课反思到的,谈谈自己认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象中的不足
  一、语文“人文性”理解不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解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应工具、人文并重。但当你走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时常常会发现,许多老师注重了“工具”少了甚至是没有体现“人文”。
  低年级主要以识字,词为重点,我们常常看到是为了教而教字:教师是不辞辛劳地一遍又一遍教读、领读,板书,学生是简单机械重复…读、写、抄。更有甚者死板到如:上 组词 “上下”,一个班百分之九陈百试卷上都是“上下”学生是能识、会写了,好教学完成了。(因为老师让这样记的,而且字好写容易得分)你能看出人文性来吗?有的只是命令与简单操作。
  二、课程目标把握不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上好一堂课,老师自己就得先有这三个目标。要从备课入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而现实是老师不能精细化设计教学,对目标分析为足,以一本教学参考书为蓝本,以自己固有经验为主展开教学。“字、词、句、篇”,解决生字、词,好阅读课文,机械的分段,找意思,最后学生找一找自己喜欢的句子(为体现课改特别设计的)一篇课文结束。
  现种教学过程中知识没有问题,但学生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过程与方法简单粗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更是无从谈起。
  三、教师静心教学不足
  教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研究,需要能静心,但是由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教师的功利心常被激发,导致不能静心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学校内会听到许多关于“钱”“房”“车”的话题,有时竟比交流教学的还要多。老师的心平静不下来,无形中就影响到了教学,这是不正常的。
  人是不能离开物质生活的,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是一个老师正常心态活动,但人不能光靠物质,还得有精神财富,即事业。你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把其当成事业来做,把教书育人做精、做细,做到能令自己骄傲。学校不应该是天天讲金钱的地方,教学与教学的提高才是努力的方向。
  以上对语文教学现象不足的分析也是我自己在教学中有过的问题,要改进工作中的知识,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只要作为老师的你坚持学习新理念,阅读新课标,向他人取经验,并勇于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就一定能成为一位好老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呢?
  一个学生,他每时每刻都用幼稚好奇的心灵伸出大脑皮层的触角,不停地向大自然扫描,摄取兴趣事物。一旦获得指导和启示,他便对事物产生认知的欲望,产生“为什么”“象什么”啊等等之类的理性欲望。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 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可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气息在洋溢,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充满生活气息。
  生活回归课堂, 学生乐学。学以致用,语文作为生活中的交流沟通工具,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这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课堂渗入生活,使学生好学。把课堂当成孩子们的生活场景,引导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孩子们会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 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贴得更近些,让他们在“大语文”的环境中自由翱翔。我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以后,就以各种途径让他们去学会认知生活。如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角”“玩具角”“图书角”等,让可爱的小鱼、小昆虫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玩具都到玩具角展示,以提供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生活资源的平台。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去感悟, 加深感受。
  拓宽学习空间, 使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素材,善于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 创设生活情境, 鼓励他们放大视野, 加大生活空间, 同时教育学生巧妙地运用于生活。 如: 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尝到椰果的醇醇甘甜;可以看到玉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农民们在田地中收获的情景,也可以自己动手捉来活蹦乱跳的鱼儿和小虾。临海的孩子还可以去聆听一下海浪的涛声,感受大海独有的气息,也可以自己去烧烤那鲜美无比的海鲜……丰富的生活体验, 同学们会觉得,生在沿海地区的优越,长在鱼米之乡之幸福。他们会把这些见识带到课堂中, 写进习作里。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入了一泓活水。这样,他们会真切地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好语文能为生活服务。
  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还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会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热爱生活, 学会生活,创造生活。
  • 【发布时间】2022/5/1 21:57:27
  • 【点击频次】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