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激扬生本教育 绽放精彩课堂
【关键词】 ;
【正文】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快乐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更精彩。一年来,笔者有以下体会与同仁切磋共勉。
一、加强生本理论学习,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
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问答式”和“一言堂”的满堂灌局面,从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学生。它需要教师不但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还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地位,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因此,在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也有所改变。教师课前是设计者,在课堂上是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数学的课堂。
二、精心设计前置作业,打造精彩的生本数学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自学完成,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
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清晰,合作的协调,积极的发言,满怀的自信等最佳表现。在我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们非常喜欢做前置性作业,提前收集上课时所需的资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最好,表现最棒!”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旨在引发每个学生思维,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三个前置任务:第一,找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例子;第二,画几个平行四边形,并猜想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或结论;第三,如何验证你的猜想。这三个问题,涵盖整节的学习内容,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学生拥有自由的探索空间,兴致必然极高,思维必然十分活跃。因此,本节课上,教材中共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结果学生共讨论出六条,不仅仅是学生的结论远远地超越了教材,重要的是学生的获取过程与验证方法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可谓是:课堂上的一切精彩缘自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精彩。
三、自由开放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思乐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既减少了劳动量,又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同样,教育怎样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提高自己,调动其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那就是把学习交还给学生,即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我们口头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到课堂行动中,把学生可以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学习。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生本课堂教育的核心:简单、根本、开放。
四、小组合作全班展示,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改变教学模式,践行生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把自己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步骤,把讲台留给学生,提供学生登台亮相的机会。
首先根据各学科成绩搭建4-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无言之美”?例如:我在上《圆柱和圆锥》的数学单元感受课时,学生在教师设计三个活动方案的引领下,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讲台作为展示的舞台,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设有主持组长,组长分工指派本组人员任务,确定发言内容,指定发言人,组员中有的用语言表述,有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还有的用自制教具演示等等,将自己做圆柱,拆卸成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究并归纳出圆柱的特征,和推导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交流展示、学生之间的自由地质疑争辩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通过实践推导出了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学习目标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完成了。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正如老师最后总结时所说:“我只是给了你们一只桶,你们却把它装满了水。”生本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再由学生传授给学生。老师讲解比较少,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老师才作适当的讲解,而老师的“无为”,却造就了学生的课堂上的精彩。
总之,生本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命本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教学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着无限的精彩,发挥出更高效的作用。
一、加强生本理论学习,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
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问答式”和“一言堂”的满堂灌局面,从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学生。它需要教师不但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还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地位,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因此,在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也有所改变。教师课前是设计者,在课堂上是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数学的课堂。
二、精心设计前置作业,打造精彩的生本数学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自学完成,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
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清晰,合作的协调,积极的发言,满怀的自信等最佳表现。在我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们非常喜欢做前置性作业,提前收集上课时所需的资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最好,表现最棒!”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旨在引发每个学生思维,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三个前置任务:第一,找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例子;第二,画几个平行四边形,并猜想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或结论;第三,如何验证你的猜想。这三个问题,涵盖整节的学习内容,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学生拥有自由的探索空间,兴致必然极高,思维必然十分活跃。因此,本节课上,教材中共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结果学生共讨论出六条,不仅仅是学生的结论远远地超越了教材,重要的是学生的获取过程与验证方法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可谓是:课堂上的一切精彩缘自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精彩。
三、自由开放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思乐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既减少了劳动量,又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同样,教育怎样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提高自己,调动其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那就是把学习交还给学生,即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我们口头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到课堂行动中,把学生可以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学习。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生本课堂教育的核心:简单、根本、开放。
四、小组合作全班展示,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改变教学模式,践行生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把自己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步骤,把讲台留给学生,提供学生登台亮相的机会。
首先根据各学科成绩搭建4-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无言之美”?例如:我在上《圆柱和圆锥》的数学单元感受课时,学生在教师设计三个活动方案的引领下,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讲台作为展示的舞台,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设有主持组长,组长分工指派本组人员任务,确定发言内容,指定发言人,组员中有的用语言表述,有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还有的用自制教具演示等等,将自己做圆柱,拆卸成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究并归纳出圆柱的特征,和推导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交流展示、学生之间的自由地质疑争辩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通过实践推导出了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学习目标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完成了。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正如老师最后总结时所说:“我只是给了你们一只桶,你们却把它装满了水。”生本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再由学生传授给学生。老师讲解比较少,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老师才作适当的讲解,而老师的“无为”,却造就了学生的课堂上的精彩。
总之,生本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命本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教学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着无限的精彩,发挥出更高效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22/5/1 21:52:20
- 【点击频次】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