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语言锤炼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要有高效率,高收益,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语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学语言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本文就如何锤炼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谈几点粗略的尝试方法。
关键词: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好的教学语言,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心田,浇灌出幸福之花,但如果运用不好,也可能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特别是当前高效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用语要求。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然而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并使之精彩,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文素质和作出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注重课堂内外的各种细节预设。从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一、语出惊人,“简明、精炼、准确”是原则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简明,更要精炼、准确。所谓简明、精炼,就是高效课堂教学语言要简单明了,一语中的,少讲空话、套话、废话,戒除多余的话语,真正做到讲话要少而精,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教师让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领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接收着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达到语文教学目的。所谓准确,就是说教师讲话一定要准确,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能模棱两可,甚至模糊不清。有时,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口误,可能造成学生知识上的纰漏或偏差。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教学语言必须体现“简明、精炼、准确”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精讲、少讲,把学生向前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简明、精炼、准确原则还要求教学语言是诗的语言,如文言文简练,如诗般优美。近年来,很多学生喜欢把短句子加长,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修饰成分,语言的纯度很成问题。其实,这是多年以来汉语受英语的影响所造成的。比如“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成人字形的屋顶,是地震过后农村建筑的风格”这段话,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细读起来就感觉没那个味儿。如果我们让这段话精练一点,说成“青瓦,白墙,人字顶,是震后农村建筑的风格”,这样读起来就感到精炼而简洁,很纯很干净。再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我们再看他的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由此可见,用语的简明、精炼、准确确实至关重要。
二、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是特色
当前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应该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避免说那些模糊不清的、难懂的话。不然,就会主次不分明,就有点“荒草多了,苗就看不清”的味道。再次,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取喻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目的。当然,举什么例子,取什么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一番,绝不可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这样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三、语言诙谐,风趣幽默也相宜
语言诙谐,风趣幽默,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风趣而幽默的语言不但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教师聪明才智的外露。幽默的语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教师的语言精练、精确、有情、风趣,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也会成为学生课堂上的一种享受。教师的语言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多听课,多跨学科听课,同时广览群书,时时处处留心汲取有益的元素,锤炼具有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语言。这样,一定能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乐学。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在授课时恰到好处地来句经典的评论,抖个打破常规的包袱,不但不会破坏教学的连贯性,反而会让紧张的课堂充满生机,让更多的孩子对知识又多了一份执着与冲动。一笑泯疲劳,一笑闪灵光!?例如:老师解释成语“欲盖弥彰”时,就可以巧妙地用另一富有趣味的成语典故“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来说明其意义。这样,学生就在笑声中很自然地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
当然,我们提倡课堂语言应该富有趣味性,而不是要教师专门讲笑话,哗众取宠,来迎合学生。否则,就会使学生觉得课堂语言过于轻佻、庸俗、油滑。这样不仅大大地偏离了主题,而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通能: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贺海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谷中明 杜瑛: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阴山学刊》2000年06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好的教学语言,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心田,浇灌出幸福之花,但如果运用不好,也可能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特别是当前高效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用语要求。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然而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并使之精彩,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文素质和作出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注重课堂内外的各种细节预设。从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一、语出惊人,“简明、精炼、准确”是原则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简明,更要精炼、准确。所谓简明、精炼,就是高效课堂教学语言要简单明了,一语中的,少讲空话、套话、废话,戒除多余的话语,真正做到讲话要少而精,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教师让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领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接收着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达到语文教学目的。所谓准确,就是说教师讲话一定要准确,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能模棱两可,甚至模糊不清。有时,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口误,可能造成学生知识上的纰漏或偏差。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教学语言必须体现“简明、精炼、准确”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精讲、少讲,把学生向前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简明、精炼、准确原则还要求教学语言是诗的语言,如文言文简练,如诗般优美。近年来,很多学生喜欢把短句子加长,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修饰成分,语言的纯度很成问题。其实,这是多年以来汉语受英语的影响所造成的。比如“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成人字形的屋顶,是地震过后农村建筑的风格”这段话,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细读起来就感觉没那个味儿。如果我们让这段话精练一点,说成“青瓦,白墙,人字顶,是震后农村建筑的风格”,这样读起来就感到精炼而简洁,很纯很干净。再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我们再看他的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由此可见,用语的简明、精炼、准确确实至关重要。
二、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是特色
当前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应该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避免说那些模糊不清的、难懂的话。不然,就会主次不分明,就有点“荒草多了,苗就看不清”的味道。再次,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取喻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目的。当然,举什么例子,取什么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一番,绝不可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这样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三、语言诙谐,风趣幽默也相宜
语言诙谐,风趣幽默,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风趣而幽默的语言不但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教师聪明才智的外露。幽默的语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教师的语言精练、精确、有情、风趣,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也会成为学生课堂上的一种享受。教师的语言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多听课,多跨学科听课,同时广览群书,时时处处留心汲取有益的元素,锤炼具有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语言。这样,一定能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乐学。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在授课时恰到好处地来句经典的评论,抖个打破常规的包袱,不但不会破坏教学的连贯性,反而会让紧张的课堂充满生机,让更多的孩子对知识又多了一份执着与冲动。一笑泯疲劳,一笑闪灵光!?例如:老师解释成语“欲盖弥彰”时,就可以巧妙地用另一富有趣味的成语典故“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来说明其意义。这样,学生就在笑声中很自然地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
当然,我们提倡课堂语言应该富有趣味性,而不是要教师专门讲笑话,哗众取宠,来迎合学生。否则,就会使学生觉得课堂语言过于轻佻、庸俗、油滑。这样不仅大大地偏离了主题,而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通能: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贺海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谷中明 杜瑛: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阴山学刊》2000年06期)
- 【发布时间】2022/5/1 21:51:12
- 【点击频次】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