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迁就不等于尊重
【关键词】 ;
【正文】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发现一类怪现象,好多非常注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家庭,其子女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生活中,吃不得苦,受不了屈,逆反心理特强;学习上,畏难怕挫,浅尝辄止;群体中,个个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不重礼仪,不会谦让。
理论上来讲,家长注重尊重孩子,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自立的好方法;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但为什么事与愿违呢?
经过与家长们的沟通与交流,我发现,当今的家长在尊重孩子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不约束和不限制,是对孩子的尊重
在崇尚赏识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好多家长片面地理解“尊重”,认为尊重孩子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生活中,处处对孩子姑息迁就。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和一切要求,从不给孩子以约束或限制,认为不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会抹杀孩子的天性。
这是一种错误的“尊重观”,其本质是对孩子的无条件迁就。
危害一、无条件迁就,造成了孩子的不良个性
家长的过分迁就和满足,造成了孩子“任性”、“惟我独尊”的个性,和缺乏自制力、纪律性差、不堪挫折的现状。
如今,新教育之风吹遍了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只为了创办促进孩子幸福的教育,我曾于2010年9月份在我校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你感觉快乐吗?你认为父母爱你吗?老师喜欢你吗?约有37%的同学,回答是“不知道”。这一回答让我震惊,孩子们习惯于父母的无私付出,习惯于坦然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感却越来越冷漠。不知感恩,无快乐感和幸福感可言,校园打架斗殴和自杀事件屡屡发生,这些是教育中极不和谐的现象,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教育和引导,很难健康成长,将来也很难融入群体和社会。
尊重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衡量一个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善于人处;适应群体;意志坚定;自我悦纳;反应适度。过度迁就,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也无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它不是对孩子的尊重。
案例一:王一,男,刚入一年级不到半年。这孩子比较聪明,接受力强。喜欢趴在桌子上听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对语文和数学课都不感兴趣。一天,语文老师反映:一周来,王一课堂作业本经常完不成,上一节语文课上只写了两个字,别人都交作业了,这孩子还拿着铅笔趴在那里,屡次耐心提醒,就是不写。于是我跟王一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我:你哪里不舒服吗?
王一:摇了摇头。
我:那你为什么不写作业本啊?……
王一:我想让我爸爸来陪着我写。(对我的问话他没做任何回答,只是提了这一个要求。)
没办法,我把王一爸爸约到了学校,跟家长说明情况之后,这做爸爸的笑嘻嘻地摸着王一的头,只说了三句话:“是?帆帆,你这样做还行?我等着你,快写吧。”然后就坐在一边,慢慢等孩子写完作业,然后一起高高兴兴地离开学校。就这样,家长来校陪写作业的事情,一周内竟发生了三次。
家长这不愠不火的态度让我震惊,也让我明白了孩子行为的根源:家长对孩子太顺从,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危害二、无条件迁就,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体验。
教育孩子,过程是曲折的,也是幸福的。每一个小插曲,小故事,都浸润着父母的心血。做为新时代的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尤其是尊重孩子的话语权,但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家长的也应该果断拒绝。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也有即使付出努力也不能得到的东西。要教育孩子学会克制、学会拼搏、要有斗志。那种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体验,是一种能引领一个人不断走向成功的快乐体验,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多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而很多家长习惯于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这类孩子由于总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没有了期盼的过程,所以也就没有了“如愿以偿”这种快乐体验,他们就不会珍惜所得!因此,当孩子不爱惜玩具,当孩子贪得无厌,当孩子总爱生气,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时,家长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过于迁就放纵孩子了,是不是在教育方面出了偏差。
误区二:以孩子为中心,是对孩子的尊重。
溺爱、袒护、包办,是迁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有些家长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的尊重。家长的溺爱、袒护、包办等不当的家庭教育和过度迁就的成长环境,使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满足欲望的工具,帮助孩子走进了自我中心的深渊。
案例一:
今年五月份,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规定每班抽取5名男同学和5名女同学去参加比赛。由于丁玲和另外三名同学水平差不多,我宣布进行抓阄决定人选,学生们都很赞成。因为没有抽到丁玲,她当场又哭又闹,我跟她谈话,询问她是否还有更合理的方法,没想到她竟然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没让我参加就是不公平!”从那以后,同学们都说她不讲理,太霸道,谁也不愿意跟她一起玩。一个月以(下转第61页)(上接第27页)后,丁玲性格趋于孤僻,上课时常发呆,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案例二:
李晓小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动了手术,休学半年,在此期间,妈妈对她百依百顺,后来身体虽然康复了,但是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也形成了。在学校内,为了一些小事,经常和同伴闹别扭,时间久了,周围同学都不太喜欢与她交往,觉得她小气、爱计较,她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地一个人呆着。李晓在家里也非常执拗,稍有不顺,便冲她妈妈吵闹不停。更令人惊讶的是:每天早上,为了让女儿一天有个好心情,李晓的妈妈把女儿送往学校的路上,都是给她提着书包,讲着笑话,逗她开心。李晓妈妈感觉非常疲惫,一次家长会后主动找我求助。
案例分析:这两位同学由于在家庭中一直是主角,时时处处得到家人的迁就、退让、包容,每次占便宜的总是自己,而吃亏、屈服、陪笑脸的总是家人,时间一长,孩子就理所应当的认为“别人都得让着我,我的任何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评价一切,要求师长、同学都围着自己转,当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如果不能占上风,他们的心情就很坏。同学都认为这类学生是“小心眼”“小气鬼”,由于在集体中孤立得不到认可,这类同学要么孤僻乖戾,要么称王称霸,有时甚至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转化策略:针对这两位同学的表现,我分别到两位同学家中做了家访。谈话内容如下:告知家长孩子的在校表现,让家长们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这一行为的危害,最后协商采取以下措施帮孩子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
㈠在家庭中,家长要努力改变家庭中不合理的家庭关系,改变孩子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代之以一种比较平等的人际关系。如制定规则,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㈡学校和家长之间形成一致的意见和行动,要让孩子在自我体验中体验他人的情感与情绪,使这学会变换角色,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㈢在学校中,老师要利用集体的作用,让孩子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并让他在恰当的位置上获得正向的自我体验。对孩子的利他行为及时给予奖励和强化。
总之,尊重涉及的是一个交往的问题。一味的姑息迁就,把尊重孩子看成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得听孩子的是不正确的。孩子是社会中的人,自主、自尊、独立是每个人共有的权利,我们不可能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迁就自己的孩子。
理论上来讲,家长注重尊重孩子,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自立的好方法;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但为什么事与愿违呢?
经过与家长们的沟通与交流,我发现,当今的家长在尊重孩子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不约束和不限制,是对孩子的尊重
在崇尚赏识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好多家长片面地理解“尊重”,认为尊重孩子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生活中,处处对孩子姑息迁就。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和一切要求,从不给孩子以约束或限制,认为不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会抹杀孩子的天性。
这是一种错误的“尊重观”,其本质是对孩子的无条件迁就。
危害一、无条件迁就,造成了孩子的不良个性
家长的过分迁就和满足,造成了孩子“任性”、“惟我独尊”的个性,和缺乏自制力、纪律性差、不堪挫折的现状。
如今,新教育之风吹遍了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只为了创办促进孩子幸福的教育,我曾于2010年9月份在我校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你感觉快乐吗?你认为父母爱你吗?老师喜欢你吗?约有37%的同学,回答是“不知道”。这一回答让我震惊,孩子们习惯于父母的无私付出,习惯于坦然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感却越来越冷漠。不知感恩,无快乐感和幸福感可言,校园打架斗殴和自杀事件屡屡发生,这些是教育中极不和谐的现象,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教育和引导,很难健康成长,将来也很难融入群体和社会。
尊重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衡量一个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善于人处;适应群体;意志坚定;自我悦纳;反应适度。过度迁就,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也无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它不是对孩子的尊重。
案例一:王一,男,刚入一年级不到半年。这孩子比较聪明,接受力强。喜欢趴在桌子上听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对语文和数学课都不感兴趣。一天,语文老师反映:一周来,王一课堂作业本经常完不成,上一节语文课上只写了两个字,别人都交作业了,这孩子还拿着铅笔趴在那里,屡次耐心提醒,就是不写。于是我跟王一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我:你哪里不舒服吗?
王一:摇了摇头。
我:那你为什么不写作业本啊?……
王一:我想让我爸爸来陪着我写。(对我的问话他没做任何回答,只是提了这一个要求。)
没办法,我把王一爸爸约到了学校,跟家长说明情况之后,这做爸爸的笑嘻嘻地摸着王一的头,只说了三句话:“是?帆帆,你这样做还行?我等着你,快写吧。”然后就坐在一边,慢慢等孩子写完作业,然后一起高高兴兴地离开学校。就这样,家长来校陪写作业的事情,一周内竟发生了三次。
家长这不愠不火的态度让我震惊,也让我明白了孩子行为的根源:家长对孩子太顺从,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危害二、无条件迁就,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体验。
教育孩子,过程是曲折的,也是幸福的。每一个小插曲,小故事,都浸润着父母的心血。做为新时代的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尤其是尊重孩子的话语权,但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家长的也应该果断拒绝。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也有即使付出努力也不能得到的东西。要教育孩子学会克制、学会拼搏、要有斗志。那种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体验,是一种能引领一个人不断走向成功的快乐体验,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多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而很多家长习惯于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这类孩子由于总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没有了期盼的过程,所以也就没有了“如愿以偿”这种快乐体验,他们就不会珍惜所得!因此,当孩子不爱惜玩具,当孩子贪得无厌,当孩子总爱生气,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时,家长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过于迁就放纵孩子了,是不是在教育方面出了偏差。
误区二:以孩子为中心,是对孩子的尊重。
溺爱、袒护、包办,是迁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有些家长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的尊重。家长的溺爱、袒护、包办等不当的家庭教育和过度迁就的成长环境,使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满足欲望的工具,帮助孩子走进了自我中心的深渊。
案例一:
今年五月份,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规定每班抽取5名男同学和5名女同学去参加比赛。由于丁玲和另外三名同学水平差不多,我宣布进行抓阄决定人选,学生们都很赞成。因为没有抽到丁玲,她当场又哭又闹,我跟她谈话,询问她是否还有更合理的方法,没想到她竟然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没让我参加就是不公平!”从那以后,同学们都说她不讲理,太霸道,谁也不愿意跟她一起玩。一个月以(下转第61页)(上接第27页)后,丁玲性格趋于孤僻,上课时常发呆,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案例二:
李晓小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动了手术,休学半年,在此期间,妈妈对她百依百顺,后来身体虽然康复了,但是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也形成了。在学校内,为了一些小事,经常和同伴闹别扭,时间久了,周围同学都不太喜欢与她交往,觉得她小气、爱计较,她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地一个人呆着。李晓在家里也非常执拗,稍有不顺,便冲她妈妈吵闹不停。更令人惊讶的是:每天早上,为了让女儿一天有个好心情,李晓的妈妈把女儿送往学校的路上,都是给她提着书包,讲着笑话,逗她开心。李晓妈妈感觉非常疲惫,一次家长会后主动找我求助。
案例分析:这两位同学由于在家庭中一直是主角,时时处处得到家人的迁就、退让、包容,每次占便宜的总是自己,而吃亏、屈服、陪笑脸的总是家人,时间一长,孩子就理所应当的认为“别人都得让着我,我的任何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评价一切,要求师长、同学都围着自己转,当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如果不能占上风,他们的心情就很坏。同学都认为这类学生是“小心眼”“小气鬼”,由于在集体中孤立得不到认可,这类同学要么孤僻乖戾,要么称王称霸,有时甚至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转化策略:针对这两位同学的表现,我分别到两位同学家中做了家访。谈话内容如下:告知家长孩子的在校表现,让家长们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这一行为的危害,最后协商采取以下措施帮孩子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
㈠在家庭中,家长要努力改变家庭中不合理的家庭关系,改变孩子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代之以一种比较平等的人际关系。如制定规则,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㈡学校和家长之间形成一致的意见和行动,要让孩子在自我体验中体验他人的情感与情绪,使这学会变换角色,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㈢在学校中,老师要利用集体的作用,让孩子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并让他在恰当的位置上获得正向的自我体验。对孩子的利他行为及时给予奖励和强化。
总之,尊重涉及的是一个交往的问题。一味的姑息迁就,把尊重孩子看成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得听孩子的是不正确的。孩子是社会中的人,自主、自尊、独立是每个人共有的权利,我们不可能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迁就自己的孩子。
- 【发布时间】2022/3/30 9:12:21
- 【点击频次】453